在一个宝妈群里,一位宝妈问:孩子肺炎了,没钱住院怎么办?
在我的认知里,孩子肺炎应该要住院。
而这位妈妈连居民医保都没给孩子买,自己还没工作,娘家人靠不住,离婚了前夫也不管孩子。
以我的经济条件,也无法对她提供帮助。
没有钱就不要生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篇帖子:
大家怎么看待这句话,“没有钱就不要生我?”
帖子下面一堆人回答:
本来就是,没钱直接等于没能力让孩子过好人生,吃喝、上学、看病、穿、玩,单单是这些基础的,都需要不少钱了。
生命的延续必须是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之上吗?父母或许已经努力地他们最好的给孩子了,这样还是不行吗?
我觉得,生育是基本的人权,如果连基本的人权都要用钱来衡量,就是富人对穷人基本生存权的剥夺。
但是,穷是分两种的: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
我认为精神富足的孩子,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足够的爱,即使家庭不富裕,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说出这样的话,就是精神和物质都不富足,父母总是打压式教育孩子。
看到一位网友说:
我痛恨的不是妈妈的贫穷,而是她那打击式教育,心中自甘堕落,低价一等的姿态,愚昧无知却又不知悔改的思想。
生之前:凭什么穷人不能生孩子;生之后:我养你容易吗?家里都没钱了。
“就是因为你,我才这么累的。”
“你对得起我们吗?”
“我们砸锅卖铁,也要为你付出,你懂得感恩吗?”
“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
或许,痛苦的从来不是没钱,是被父母打击,是被父母道德绑架,是精神上的匮乏。
穷不是问题,养出精神富足的孩子更幸福“没有钱就不要生我”,这句话真的很不对,很容易带偏小孩。
这跟钱不钱有什么关系啊,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有钱人,大家都在努力的生活。
我家也是农村,小时候也特别穷,长大了听我妈说,爸爸奶奶常年有病,小时候我肚子疼,连去看病的几块钱,都要找邻居借。
但我小时候,我爸妈从来不在孩子面前哭穷,更不会在孩子面前说,家里穷一定要节省。
反而都是别舍不得花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要什么,在能力范围内都会买的。
所以,我小时候从来没感觉自己家多穷。
我读初一那会儿,学校让订课外阅读书籍,当时一套60块钱,算挺贵的了。那时候我5天生活费20块都花不完。
回家给我妈一说,到了周日去学校的时候,我妈就把钱给我了。
我妈特别讲究,她一直觉得即使穿补丁衣服,补丁也要补得整齐,衣服也要洗得干干净净的。
我一直读书,读了不错的大学,工作也还可以,尽管现在比小时候有钱太多了。
但每次回想起小时候,我都觉得那时候特别开心幸福,那时候我有怎么都花不完的钱。
不是我妈提起来,我都以为小时候我家条件还可以。
小时候虽然家里条件很不好,但我爸妈真的把他们能给的,都给了孩子,也是凭着他们的双手,把日子越过越好。
父母把孩子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明确表示自己只有这么大的能力,只能在这么大的能力内好好的爱你,满足你。
最本质的问题在于,有些父母将生活中压力都归咎在孩子身上,父母之间也互相埋怨。
甚至父母脾气还不好,总是把负面情绪发泄给孩子,打压式教育,没有爱的家庭教育。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信,但孩子的自信心,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有意识、有技巧的培养。
肯定和表扬,接纳和支持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在家长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即使遇到困难,这种源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也能支撑他们站起来。
对孩子的每一次小进步,父母不要不屑,甚至打压,要学会欣赏、称赞,再加上循循善诱。
这样孩子才会自信、阳光、对学习也信心满满。
来自父母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
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孩子的心头。而心头的那个被扎出来的洞,需要一生去治愈。
教育不是“打压”,而需唤醒。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放下功利和攀比,聚焦到具体的自己。
挖掘孩子的潜力,帮孩子一起克服弱点和盲区。
毕竟教育的目的不是加剧伤害,而是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