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牙是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据统计2017年境外游客达2064万人,是本国人口的一倍,在首都里斯本,三分之一的民宅都注册为旅游民宿点。吸引游客的原因不在于自然环境有多美,而在于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我们从北部进入葡萄牙,来到该国第二大城市波尔图。波尔图是一个面向大西洋的港口城市,人口32万,仅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县域的人口。但名气却一点不小,热爱足球的人对波尔图俱乐部不陌生,热爱葡萄酒的人品尝过波特酒,热爱航海的人知道这里是改变世界历史的航海家恩里克王子的出生地。波尔图吸引游人的地方很多。修建于1732年的克莱瑞科塔曾经是全市最高的建筑物,这个塔是教堂的一个部分,所以人们习惯叫它牧师塔。塔楼由意大利建筑师纳索尼设计,用花岗石建成,外形是巴洛克风格,内部由225级台阶组成,可以拾级上至最高处,塔楼高76米,曾经被用作航海灯塔使用,直到现在仍是波尔图的城市地标。

城市中心是修建于1718年的自由广场,广场周围是银行、餐厅和办公楼,还有市政厅。广场正中是法国雕塑家1866年创作的佩德罗四世骑着骏马的雕像。佩德罗四世(1798-1834)是诺昂六世的儿子,1821年,他拒绝随流亡在巴西13年的王室返回葡萄牙本土,宣布巴西独立,成为巴西的第一任国王,并在巴西执政了9年。无论从人口来说,还是从国土面积来说,巴西都算得上是世界大国,是最大的葡语国家,对传播葡萄牙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自由广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门面不大的莱罗书店,这个书店在2013年被评为世界上最美的十个书店之一。书店位于阿尔马达街18-20号。原是由法国人埃内斯托·夏多龙1881年开办的,夏多龙意外逝世后,莱罗兄弟购买这个书店,请名师加以改造,于1906年重新营业。改造后的书店外观不起眼,内部却别有洞天,屋顶是彩绘的木制天花板,台阶是精致的旋转木梯,二楼有一个小小的咖啡舘,据说杰凯·罗琳经常光顾这里,并在这里构思哈里·波特。《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这本书就是在这里首发的。不少人到这里,除了要看看这个书店的美丽,还要感受一下杰凯·罗琳构思哈里·波特的环境。

书店旁边的多座大楼,外墙壁镶嵌着用青花瓷砖拼成的巨型图案,这是波尔图城市建筑的独特风格。制作青花瓷砖图画是葡萄牙的特殊技艺。要看青花瓷砖图案,最好的地方是圣本笃火车站,这个火车站由本土建筑师何塞·达席尔瓦设计,于1916年启用,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十个火车站之一。火车站最美的地方是候车大厅,大厅四周的墙壁上,张贴着展现葡萄牙历史的青花瓷砖画。在这里欣赏这些瓷砖画,可以了解葡萄牙的历史,会对葡萄牙人几百年前就能制作巨大精美的青花瓷砖画感到由衷的钦佩。

最古老的青花瓷砖画是波尔图大教堂回廊里的瓷砖壁画。这座著名的教堂地处杜罗河旁的高地上,修建于1110年,是当地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最先是罗马人兴建的教堂,西哥特人把它修筑为城堡,最后又改建成波尔图教区的主教堂。在教堂的最上面,还保留着防御的垛口,教堂两侧各有一个古老的方形钟楼,教堂的外墙没有华丽的装饰,唯有美丽的玫瑰窗显示着它的尊贵。在教堂外面的广场上矗立着一根柱子,这是处决犯人的地方,人们把这根柱子叫做恥辱柱。

教堂内部的柱子比其他教堂的粗壮结实,这些粗大的柱子虽然挤压了教堂内部空间,却给人以安全可靠神圣的感觉。教堂融合了不同风格的建筑,14世纪修建的主祭坛是哥特式,18世纪增加的回廊是巴洛克式。1387年,维护了葡萄牙独立的诺昂一世国王与英国兰卡斯特公爵的女儿菲利帕公主的婚礼和推动大发现时代的恩里克王子的洗礼,都是在这个大教堂进行的。
大教堂的下面是著名的杜罗河风景区。连接杜罗河南北两岸的是路易一世大桥。这座大桥跨度为391.25米,桥面宽8米,高70米。曾经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构件桥梁,大桥分上下两层,上层通火车,下层通汽车和行人。它是波尔图市又一个靓丽的地标性建筑,人们赞美它是“杜罗河上常驻的彩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座铁桥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都是一个模子里制作出来的,活活脱脱一对“孪生兄弟”,只不过一个是傲视长空的铁塔,一个是横卧大河的铁桥。

我们的感觉没有错,因为他们同是出自于法国结构工程师亚历山大·古斯塔夫·埃菲尔的设计。路易斯一世大桥始建于1881年,1886年10月31日剪彩开通。而法国埃菲尔铁塔1887年才兴建,1889年建成。从诞生的顺序来看,波尔图铁桥是哥哥,而巴黎铁塔尽管知名度更大,也只能屈居于弟弟了。杜罗河上的这座大桥用当政国王路易斯一世的名字命名,巴黎的铁塔则是用设计师埃菲尔的名字命名。埃菲尔活了91岁,而路易斯一世只活了50多岁。路易斯一世虽然身处国力衰退,常受英国和西班牙打压的时代,但是致力改善民生,废除了农奴制度,免除了民事犯罪中的死刑,在里斯本修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水族馆,努力提高葡萄牙的国际地位,所以葡萄牙民众对他有好感,称他为“受欢迎的人”。
桥下面的河左岸分别有两个广场,一个叫里贝拉广场,一个叫巴塔利亚广场。河上有许多船只,顺流而下,可以直达大西洋。河岸边集聚着很多古老的酒庄,停泊着为酒庄运酒的小船。成立于1588年的达·罗达酒庄是最古老的葡萄酒经销商,至今仍活跃在市场上。建于1738年的达·帕彻查酒庄经常开展与客人的互动活动,如酒庄巡游,葡萄酒知识普及,好酒鉴赏等活动。达·卡瓦利亚酒庄是杜罗河畔最具象征性的酒庄,具有“杜罗河印象”之称,站在达·卡瓦利亚酒庄向前观望,杜罗河美景尽收眼底,这是其他酒庄所没有的景色,酒庄还开展“年份酒之旅”,让游客体验不同年份葡萄酒的味道。
杜·瓦拉多酒庄虽然是2009年新建的酒庄,但充满了现代气息,既可以参观生产过程,又可以品尝葡萄酒和特色美食,玩赏指数颇高。这里生产的葡萄酒叫波特酒,是世界上著名的甜型强化葡萄酒,度数在17°~22°之间,由于葡萄汁没有发酵完就终止发酵,所以酒质是甜的。波特酒具有轻雅、细腻、可口、柔和、精美的特点,酒体平衡、匀称、协调、悦人。所以有“葡萄牙国酒”之称。2001年,杜罗河葡萄酒产区被收录为世界遗产名录。葡萄酒是葡萄牙的一个重要产业,全国葡萄种植面积达36万公顷,全国20%的农业劳动力从事葡萄种植,18万人在制酒行业当工人,年产酒10-15亿升,远销120多个国家,所以,葡萄牙有“软木王国”和“葡萄王国”之称。

在首都以北90公里的大西洋沿岸地区,有一个面积1.57平方公里的古镇,镇里只有两条街和2000多人居住,它是欧洲十大古堡之一的奥比都什古镇。早在公元前300多年以前,这里已经有人居住。公元八世纪,摩尔人占领这里,建造了房屋,水渠和城墙,奠定了古镇的基础。公元十二世纪,阿方索一世从摩尔人手中夺回这片土地,把古镇改造为城堡。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和1808年拿破仑军队入侵,古镇遭受到破坏。
我们现在游览的奥比都什古镇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的。古镇的城墙是1380年所建,一丈多高的城墙堆砌在陡峭的崖壁上,城门高大而厚实,主城门后面还有坚固的瓮城,一旦主城门被攻破,尚有瓮城可据守。连接瓮城的是第二道城门。进入城内,看到的是具有葡萄牙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物不高大,街道也不宽阔,说它是巷道更为贴切,房屋外墙粉刷成白色,用橙色或蓝色装饰边角和墙裙,每个房屋外面都放着花草,有的悬挂着乐器,有的张贴着瓷砖画,还有的钉着自己家族的族徽。街面上的房屋几乎都是商店,还有几家书屋和乐器店。
这里的巧克力很有特色,制作成小巧玲珑的酒盅,盅内盛着当地特产的樱桃酒,先品酒后吃巧克力,是名副其实的“酒心巧克力”。每年三月,这里都要举行巧克力节,参加活动的人们会穿戴各色巧克力元素装点的衣服,增添欢乐的氛围。这里最有特色的是文物酒店,酒店利用一段15世纪的城墙和塔楼改造而成。最贵的房间是塔楼里的三套客房,每套客房分上下两层,下层是10平方米的客厅和卫生间,上层是一张双人床和一张电脑桌。
房间墙壁全部是裸露着的石块。说实在话,这种客房没有现代酒店舒服,可是有的游客偏偏喜欢住这样的酒店,据说,要住上这三间客房,必须事先预定。这个古镇最让人倾心的是他的爱情故事了。1282年,当时的葡萄牙国王狄尼斯打败摩尔人后,将这个小镇送给未婚妻伊莎贝尔,这个小镇一度成为王后的私有财产。1444年,伊莎贝尔王后的后代阿方索五世与比他小两岁的新娘在这个小镇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他们举行婚礼的教堂现今仍存在。由于这两个动人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小镇,所以小镇成为年轻男女追逐圣洁婚姻的吉祥地,奥比都什古镇成了世界十大婚姻胜地之一,有了“爱情之城”的美称。

最令我难忘的是住进布萨科皇宫酒店,享受了一把皇族生活。这座酒店隐藏在布萨科国家森林公园深处,距科英布拉市30公里。据说是1885年在一个修道院的废址上修建的。决定修建这个皇宫的是路易斯一世国王,他的孙子末代国王曼努埃尔二世,把这里作为狩猎的行宫。曼努埃尔二世潇洒英俊,但命运不济,只做了两年国王就下台了。1908年2月,他随父亲卡洛斯一世国王在回王宫的路上,被两名共和党人暗杀,父亲和哥哥死亡,他也负了轻伤。19岁的曼努埃尔二世登基做了国王。1910年10月3日,葡萄牙爆发推翻帝制,成立共和的革命,他住的皇宫遭到轰击,差一点命丧黄泉,次日他被废黜了皇位,经直布罗陀海峡逃往英国,直到1932年逝世,只活了43岁。
1917年布萨科行宫被改成酒店,供游客居住。布萨科皇宫是一座典型的曼努埃尔风格建筑。曼努埃尔式建筑是葡萄牙15世纪晚期到16世纪中期出现的建筑风格,体现着葡萄牙成为海洋强国的盛世思想。这种建筑风格以当时执政的曼努埃尔一世国王的名字命名,彰显着浓烈的海洋文化气息。如扭曲造型的圆柱来自于船上必备的蔴绳,门窗等装饰来自于船上的铁锚和海中的贝壳。在皇宫回廊和楼梯的墙壁上镶嵌着大型青花瓷砖历史画。

其中一幅是描绘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个战斗场面,1810年安德烈·马塞纳率领6.5万法国大军,从西班牙方向侵入葡萄牙,英国将领威灵顿统帅5万英葡联军,在这里的布萨科山区与法军进行激战,结果英葡联军获胜,法军失败后撤回到西班牙。5年以后,这位威灵顿元帅统领的欧洲联军,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亲自统帅的法军,迫使拿破仑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布萨科皇宫酒店室内装饰华丽,陈设古典,充满着皇家气派;室外的御花园有喷泉和池塘,花草繁多,周围树木参天,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由于皇宫的房间用途和大小不一,所以改造成酒店后,客房的差异很大,多数客房不如现代酒店的标准间舒适。
为了体验皇家饮食,我们每人花了几十欧元,预定了皇家烛光晚餐,餐厅是皇族用餐的地方,环境不错,氛围温馨,服务也很周到,但是,提供的食品很一般,算不上佳肴,不知是我们的钱没有花到位,还是我们对皇家饮食的期望值过高。尽管吃住得一般,我们终究是体验了一把皇宫生活,开了洋荤,算是增添了阅历。

在欧洲有两座最美丽的城堡,一座是德国巴伐利亚的天鹅堡,另一座是葡萄牙的佩纳宫。据说迪斯尼乐园是受到这两座城堡的启发而萌生设计灵感的。佩纳宫有不少阿拉伯元素,有人说佩纳宫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还有的说佩纳宫充满了童话浪漫,好像是彩色积木搭建起来的建筑。文人墨客对这座王宫更是赞美有加,诗人拜伦把这里比喻着伊甸园,英国作家罗伯特·索泰说这里是“地球上最成功的一处人居环境”。
这座王宫是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的丈夫费迪南德二世的倾力之作。佩纳宫建筑在辛特拉小镇一个废弃的修道院遗址上,周围是茂密的森林。1838年,费迪南德二世买下这个修道院和周围的大片土地,请德国建筑师冯埃施韦格男爵设计,他和妻子玛丽亚二世国王,提出了许多设计意见,所以王宫体现了他们夫妻的共同理念。这个王宫是欧洲唯一一座色彩缤纷的城堡,它不是王威和权势的象征,而是夫妻恩爱和亲情温馨的体现。在宫殿的旁边,有一个占地85公顷的佩纳花园,花园中种植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亚洲独有的山茶也引进到这个花园,成为冬日里社交舞会常用的植物。这个花园的最高处,耸立着一个十字架,这是辛特拉小镇的最高点。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游览这个花园后写道:“今天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我领略了今生最美丽的景致,这是真正的克林索尔花园”。
为什么这个王宫会建造成充满童心和亲情的城堡?这要从王宫的第一主人玛丽亚二世女王说起。玛丽亚二世女王1816年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她的父亲是巴西的第一位皇帝佩德罗,她的祖父诺昂六世1826年3月逝世后,葡萄牙陷入继位危机。按常理来说,其父佩德罗是合法继承人,但是,才成为独立国家不久的巴西,不同意佩德罗回葡萄牙继承王位,以避免巴西王位与葡萄牙王位再度联系在一起,使巴西失去不容易获得的独立。于是,其父决定年仅七岁的女儿玛丽亚二世回葡萄牙登基,由流放在奥地利的弟弟米格尔回国摄政。
具有野心的米格尔回国后,便废黜了自己的亲侄女玛丽亚二世的王位,直到1831年,玛丽亚的弟弟佩德罗二世登基,成为第二位巴西皇帝,发起对米格尔的战争,迫使米格尔退位。15岁的玛丽亚二世才恢复了王位,19岁临朝主政,面对饱受战乱,海外领地凋敝的状况,她采取多种措施重振国威,如在海外领地废除农奴制,鼓励海外领地种植棉花、咖啡和甘蔗,重新分配土地,避免土地过分集中。在国内则修建道路桥梁,大力发展教育,获得了“教育者”的称号。在她在位时期,强化了对澳门的统治,1845年11月20日宣布澳门为自由港,1846年派遣亚马留到澳门任总督。
玛丽亚二世有两次事实婚姻,一次是1835年1月26日,她15岁恢复王位时,与奥古斯特·德·博阿尔内公爵结婚,婚后两个月,丈夫就逝世了。第二次是1836年1月,与品行文雅,能力出众的德国裴迪南王子结婚。根据葡萄牙法律规定,女王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女王的丈夫可以封王。她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后,就称裴迪南王子为费尔南德二世。费尔南德二世是一个具有现代自由主义思想的人,又是一个擅长于鉵刻、绘画和制作陶艺的艺术家。


她与妻子玛丽亚二世感情笃厚,两人相处温馨和谐。玛丽亚二世十分喜爱孩子。在18年的时间里,她先后11次分娩。她的母亲是经受多次分娩,在一次流产后患并发症而逝世的。医生曾经让她吸取母亲的教训,不要过多怀孕,但她不以为然,她说:“如果我死了,我也是死在我的位置上”。果然,在她分娩第11个孩子时,不但孩子没能保住,她自己也命归西天,此时,她只有34岁。她教育孩子很成功,喜欢与孩子为伴,充分给孩子母爱。她的儿子佩罗德五世继承她的王位,在位8年,获得好评。
由于佩罗德五世无后,所以去世后由其弟路易斯一世继位,路易斯一世执政27年,也获得了好评。所以,玛丽亚二世获得了“好母亲”的称号。对于这样一个慈爱孩子的母亲,把佩纳宫建设成充满稚气的儿童乐园,就不足为怪了。可惜专门为她设计建筑的佩纳宫,在她生前只建设好主体部分,其余部分还没有建好。在她死后,她的丈夫费尔南德二世,继续修建饱含着夫妻感情的这座宫殿,直到她逝世多年后才完全修好,这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佳话。玛丽亚二世逝世后,费尔南德二世一直过着单身生活,16年后,才与歌剧演员出身的埃德拉伯爵夫人埃莉莎·亨斯勒结婚,两人共度余生。
在距里斯本100公里的中南部边境,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埃武拉城,1986年这个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埃武拉至今还保存着古罗马时代,西哥特时代,摩尔时代和文艺复兴时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建筑。我们在埃武拉的行程很紧,没有时间留下来领略古老城市的风貌。只是参观了人骨教堂,这个人骨教堂的名称是圣弗朗西斯教堂。从外表看,这是一座有着两个方形钟楼的普通教堂,教堂不高大,也不华丽,没有动人的传说。
这里原是一片荒芜的土地,16世纪修建这座教堂挖地基时,发现地下是一块很大的乱葬墓地。经考证才知道,这里群葬着1369年黑死病大流行和15世纪战争死亡的人员,当时,城市中因黑死病和战争死亡的人数达3万多人。在天主教徒看来,埋葬逝者的土地是圣洁的,所以继续在这块土地上建盖教堂,因为挖出的骨骸太多,难以妥善处理,于是决定将骨骸移到教堂。原来想将骨骸堆砌成灵骨金字塔,由于有6000多具骨骸,要占据教堂很大的空间,因此才用骨骸作内部的装饰。

教堂入口处的门楣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的骨头在这里,等待着你们的到来”,教堂内的蜡台是用120多块人骨做成的,墙壁四周,天花板上,地面上和柱子上,全部是用人的骨头来装饰,只不过有的是用人的头骨,有的是用人的肱骨,有的是用人的锁骨,有的是用人的肋骨,有的是用人的腓骨,镶嵌成各种图案。进入人骨教堂,光线微弱,阴森沉闷,虽有灯光照射,但是瓦数不大,仍显昏暗。
进入人骨教堂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缄口不言,屏气敛息,放轻脚步,生怕打扰逝者安息,营造尊重逝者的氛围可能是建造者的良苦用心。这样的人骨教堂在欧洲不止一个,意大利、奥地利、波兰和捷克等国都有。
其中,距布拉格东面70公里的库特纳霍拉人骨教堂,规模尤大。为什么欧洲会有那么多人骨教堂?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瘟疫大流行或战争,造成大量人员集中死亡,出现众多的无名死尸,一时无人认领,只有进行群体埋葬;二是宗教文化使然。在天主教文化中,教堂不仅是神圣的福地,也是登上天堂的阶梯,在许多重要的教堂里,都放置着王族和主教的遗体。把逝者的骨骸放入教堂,这是对逝者的尊重,把逝者放到距天堂最近的地方,这是最好的归宿。

【欢迎关注“老兵看世界”连载,求书请私信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