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蜀国立下大功的诸葛亮,为何儿子个个庸才,而孙子却生猛?

风画冷屏 2022-06-23 21:22:49

在三国后期,最为精彩的对决当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蜀魏之战,这场战争从建兴六年打到建兴十二年,历时六年多,双方互有来往,最终相持不下,谁也没能奈何谁,以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结束。

然而,两人的后辈却截然不同,司马懿的后代成为了晋国的君主,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却将蜀国带向了灭亡,其孙诸葛京更是成为了晋国的一位能臣!这是为何呢?

诸葛瞻为何在后世被称作庸才呢,最主要是在蜀魏最后一战中,他不听从他人意见,错失良机,最终不仅导致军队兵败身亡,也耗尽了蜀国的最后一点士气与骨气,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但其实诸葛瞻并不是没有才能的,他父亲诸葛亮曾给自己的表哥诸葛瑾写过这样的关于他的评价: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掌握朝堂时,公正分明,所以他的评价是极有参考价值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诸葛瞻从小就聪明。只不过聪明也是有方向的,他的聪明才智书法绘画等艺术技能上很突出,蜀国众人都赞不绝口,然而在军事与政治上却只是泛泛之辈。

而造成这一切的,其实诸葛瞻自身的原因不多,更多的应该归咎于这两个方面,即诸葛亮、蜀国民众与朝堂。

首先,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却几乎没有享受到父爱,这是为何呢?

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已经46岁了,老来得子,按理来说应该是十分宠爱,好好教导才对。但是诸葛亮为了北伐,耗尽了自己的所有精力,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筹集军资、控制局势上,所以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关心、教育自己的儿子;

并且,由于操劳过度,年仅54岁就耗尽心血而亡,他逝世时,诸葛瞻才8岁,在那个年代,正处于一个需要父亲教导成长的年纪。在教育上的缺失,是诸葛瞻缺乏政治与军事上才能的根本原因。

其次,由于诸葛亮在蜀国的民间与朝堂都有着崇高的声望,而承袭了他爵位的诸葛亮自然而然被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所以,在官场上,他可以算得上是顺风顺水,很轻松地就走到了辅国大臣的位置,而这使得他缺乏政治手段,面对黄皓弄权却毫无办法,导致朝堂的权力分散,蜀国的实力也自然进一步下降;

在民间,每当朝堂颁发一些有利于百姓的政令时,百姓会自动将政令的出处按在诸葛瞻的身上,对其美化过甚,也间接使得诸葛瞻变得自傲,不容易听得进去他人的意见。而这种种情况,最终将诸葛瞻束缚在朝堂,从未领军作战过,实战经验基本为零。

后天教育的缺失,民间的称赞与奉承,朝堂的平步青云,实战经验的缺失,最终导致了诸葛瞻缺乏当时最需要的政治与军事才能,却又统领国事,占据着高位,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事情。

后燕慕容镇曾这样评价他:“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关,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据束马之崄,卒擒于邓艾。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

而在诸葛亮的孙子辈,也就是诸葛瞻的儿子身上,却又迸发出了新的闪光点。在正史记载中,诸葛瞻有两个儿子,诸葛尚和诸葛京。

诸葛尚是他的大儿子,在绵竹一战中随父战死。

钟敬伯先生曾这样评价他:“诸葛尚少年忠义,为臣则忠,为子则孝,为孙则慈,跨父轶祖,可见孔明于地下矣。”

诸葛尚不仅忠孝两全,而且从小习武、精通武艺,具有较强的统军天赋,在迎战魏军时,连续两次带领军队冲锋陷阵,都颇有成果,独自奋力杀退了邓忠(邓艾之子)、师纂二将。但局部的胜利无法挽回全局,在得知诸葛瞻兵败被杀后,拒不受降,率领剩余将士继续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亡,年仅18岁,让人十分惋惜。

二儿子诸葛京因为年纪尚小,在刘禅降国后得以幸存。待其长大后,晋国君主司马炎准备启用蜀国大臣的后代,询问前蜀国将领罗宪,诸葛京也位列于在罗宪的推荐名单中,又因为司马炎欣赏诸葛一家的忠义(司马炎曾说过:“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让诸葛京出任了眉县的县令。

而在上任期间,诸葛京善待百姓、恢复民生,将眉县治理得很好,这份政绩得到了当时竹林七贤之一、出任尚书仆射的当朝大臣山涛的认可。山涛以诸葛京才能出众,并且因为他是诸葛亮的孙子,提拔任用诸葛京可以安抚前蜀国梁州、益州等地民众为由,上书推荐升任其东宫舍人之位。最终,诸葛京官至江州刺史,为守一方。

从结果来看,诸葛瞻的两个儿子没能像诸葛瞻一般走上朝堂的高位,但是他们一文一武,在军事与政治上却比自己的父亲更强。诸葛尚虽然年少,却能带着蜀国新兵击退士气旺盛的魏国精兵强将;而诸葛京幼年丧父,却仍能在晋朝的朝堂上稳步上升。

仔细探寻,其实不难看出,诸葛尚与诸葛京两兄弟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受到了挫折的。诸葛尚因父亲在朝堂上受制于人、眼看黄皓弄权却无能为力而选择奋发图强;而诸葛京更是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却不不得不在敌国生存、成长,只有努力上进,才能避免家人甚至家族任人宰割。而兄弟两人在压力中获得的成长也最终成就了他们自己。而压力与磨练,却正是他们的父亲在成长中所缺失的。

从诸葛亮三代人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得出只有在社会生活的巨大压力下不断磨练自己,才能让一个人最终能肩负大任。

0 阅读:692
评论列表
  • 2022-06-24 04:53

    隔代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