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里的人工天河,7万人耗时十年建成,红旗渠到底难修在哪

旅途琪遇记的探险 2024-04-28 05:16:46

周总理称这里是世界第八大奇迹,7万人耗时近10年削平1200个山头,81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这里就是峭壁上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林州以前叫林县,县志记载,从1436年到1961年的500多年间,林县曾经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累计达30年之久,“人相食”“易子而食”这样惊心动魄的字眼有记载的就出现了5次,干旱成了困扰林县的大问题。

按理说并不是西北干旱少雨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缺水?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地质结构问题,地下就像一个大漏斗,在以前独特的地质构造形不成稳定良好的隔水层和蓄水层,存水很难,境内的河流也非常不稳定,年景不好一旦断流就是旱灾。

自古以来林县人民也一直为取得水而不懈努力,截至1959年底,已经建成中小型渠道1364条,水库36座,池塘2397个,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引山泉650个。但59年一场大旱把所有之前的水利工程打回原形。人们想吃水还要去几十公里之外打水,在这样的背景下,红旗渠的建造被提上日程。

浊漳河水流大而且稳定,距离林县不远,已然成了引水的首选,但从西向东流的浊漳河在三省交界的位置这里落差大,林县正北方向海拔比林县还低,那时候不像现在水位低就用水泵打上来这么方便,那没办法,只能去海拔相对高的山西境内取水,最终经过考察选定了平顺县渠首的位置。

我们实地看渠首的地方,两边都是大山,山间是被浊漳河天然撕裂出的河谷,渠首的这个位置恰好是个拐弯,在这个季节,青山绿水,自然风光非常宜人。

在浊漳河河道中,横卧着一道拦河坝,这道大坝拦住了漳河水,使其驯服地流入红旗渠的引水洞内。除此之外在这里还建有进水闸、泄水闸,除了引水之外还有防洪的作用。

1960年2月工程开动,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说:“我是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他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风雨同舟,处处以身作则,处处起带头作用。

红旗渠工程全长1500余公里,这里面包括主干渠和大大小小的分支,一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沿渠兴建“长藤结瓜”式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提灌站45座,小型水力发电站45座,各种建筑物共12408座,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

十万双长满老茧的手,用一锤一钎,苦干十年,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人工天河”,把一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乡僻壤,变成一个绿水绕山。

1965年4月5日实现红旗渠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实现3条干渠同时竣工,并最终于1969年完成了支渠的配套工程,7月6日实现全面竣工。

红旗渠的命名也让人听起来热血沸腾,因为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好像树立一面旗帜引导着所有人。

当时在平顺取水时,平顺县石城和王家庄两个公社让出了近千亩耕地,迁移了祖坟,砍掉了一批树木。石城大队贫农社员孔东新说:“咱天下农民是一家,不能看着林县阶级兄弟受干旱的害,过苦日子,咱平顺毁几百亩地,就能救林县几十万亩地,这是一步丢卒保车的好棋。”林县人饮水思源,感恩平顺人民,这种感情之深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红旗渠有一个数据是渠底纵坡1/8000,总长70.6公里的干渠落差只有十几米,也就是说8000米的水渠海拔只能下降一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然坡度顺利饮水,在当时没有精密的设备,全靠人工能做到如此严谨也是一个奇迹。

离开山西进入河南境内,红旗渠景区里有一个青年洞,这也是整个工程的一个艰难渠段,这里地地势险峻,整个工程都开挖在坚硬的石英岩上。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所以取名叫青年洞。在修建红旗渠的时候不论男女老少都毫无保留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旗渠建成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林州也大有改变。

如今的林州成了气候宜人的山城,山环水绕景色宜人,早已不再受旱灾的困扰,红旗渠精神也成了这里最重要的财富。

0 阅读:0

旅途琪遇记的探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