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春节的某一天,湖北麻城福田河镇双庙关,一位佝偻着腰、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带着一个大约二十岁的小伙子,来到了一处军营。这位小伙子紧紧搀扶着老太太,口中关切地说道:“奶奶,小心点,走慢点。”显然,他是老太太的孙子。
在那时,福田河镇是中原军区下辖的鄂豫军区司令部驻地。两人为何来到这里呢?原来,这位老太太是来找她失散多年的儿子——许世友。由于陌生的环境,他们站在司令部门口,时不时探头望进里面。解放军的战士注意到这对祖孙,便上前询问。
“老太太,请问你们有什么事?”战士问。
老太太的孙子立刻回答:“我们来找人。”
战士笑了笑,继续问:“找谁?”
老太太颤抖着从怀里拿出一封信,交给了战士。战士打开信,看到上面写的是老太太来找儿子——许世友,但奇怪的是,他并不认识这个名字。于是,战士决定将信件转交给上级。
经过一层层转交,最终,这封信来到了王树声司令员的手中。看到信后,王树声大笑:“太好了!许和尚(即许世友)要是知道,肯定高兴得不得了!”
许世友是谁?他是王树声的老部下,一位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传奇人物。然而,由于许世友长时间在山东工作,鄂豫军区的司令部并没有他的直接联系信息。
王树声急忙冲出办公室,亲自去接这对“贵客”。站在司令部门口,他热情地和老太太握了握手,笑着说道:“大娘,我们终于找到你了,要是找不到你,我都不知道怎么和许世友交代!”
在这一刻,谜团终于揭开——这位老太太是许世友的母亲,而她身边的孙子则是许世友的儿子,许光。许光的乳名是“黑伢”。
16年不见,母子团圆
许世友,1906年生于湖北麻城,少年时经历了艰苦的生活,8岁跟随少林寺的拳师学习武艺。抗战时期,他投身革命,参加了黄麻起义。1932年,随着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他告别了妻子、母亲和年幼的儿子黑伢。自那以后,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许世友母亲一直忧心儿子的安危,然而随着岁月流逝,许世友的消息始终杳无音信。她只能依靠自己含辛茹苦抚养孙子黑伢。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黑伢也渐渐长大,逐渐明白了父亲缺席的痛苦。
然而,在1948年的某一天,黑伢突然从一封信中得知了父亲许世友仍然健在!这封信辗转到了老太太的手中,带来了久违的希望。老太太激动地泪流满面,带着黑伢踏上了寻找儿子的旅途,终于,在麻城的军区司令部找到了王树声,得知许世友的下落。
寻亲信的背后:许世友的艰辛岁月
许世友参加了多场战役,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在家中,母亲和儿子却长期没有他的消息。随着时间推移,许世友的妻子朱锡明最终在生活的重压下改嫁,而许世友的母亲则一直在艰难度日,靠着朱锡明的接济艰难生活。
许世友的儿子黑伢在奶奶的抚养下度过了艰苦的岁月。他经历过逃避敌人扫荡的恐惧,也曾在野外挨饿。每当黑伢问起父亲的事情,奶奶只能哄他说父亲很远,做的是“大事”。但奶奶并未告诉孙子,许世友可能已经死于战火。
直到1948年春天,一封寻亲信终于让这对祖孙得以与失散多年的亲人重逢。信中,许世友请求王树声帮助寻找自己的母亲和儿子。王树声在确认信的内容后,立刻行动,最终把消息带给了老太太和许光。
母亲的泪水与孙子的坚守
许世友最终得知母亲和儿子仍然活着,并在大别山附近团聚。在那时,战火仍未平息,许世友忙于指挥战争,直到1948年年底,才将儿子许光送到了山东与自己团聚。而母亲则因年事已高,未能同行。
许光的到来让许世友倍感欣慰,他为自己失去的16年向儿子道歉,并决定为儿子改名为“许光”,寄托自己对家庭未来的希望。许光继承了父亲的志向,立志从军,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人。
结语:祖孙三代的坚守与奋进
许光之后为家乡做出了卓越贡献,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工作。随着父亲许世友的去世,许光也承担起了照顾年迈母亲的责任,展现了身为儿子的孝心。直到2013年,许光去世,享年84岁,与父亲、奶奶长眠于同一个地方,三代人终于不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