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之后,由于苏联逼债,国内又遭遇特大自然灾害,全国都处在经济极度困难时期。
为了共渡难关,毛主席主动提出降低自己的工资,更叮嘱身边的卫士,要他们一日三餐只给自己供应米饭、青菜,有油有盐即可,至于原本在他份例里的猪肉和鸡,则都用于出口换机器。

很多人都曾通过这些类似的报道看到了毛主席的清贫一生,认定毛主席的生活条件也一直很差。
其实,毛主席的国际政治秘书林克晚年曾撰稿记录毛主席的真实生活,指出中央高度重视毛主席,毛主席身边除贴身卫士外,还有专业的营养师、厨师、服务员和医护人员等照顾他的衣食住行,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一定保障。

被重点提到的还有毛主席的工资。在那个北京、上海本科毕业生被定级为21级干部,分别领到56、59元工资的50、60年代,毛主席对应国家行政一级的标准,加上补贴,每月能领到高达610元的薪水。
林克表示,毛主席的真实生活并非外界传的那么艰辛。

“林克:多日不见,有些寂寞吧?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12册 一九五七年八月-一九五八年八月》中收录有这么一封信件。
它是毛主席于1957年10月2日所写,收信人正是时任毛主席办公室秘书的林克。

林克不只是毛主席的秘书,他还扮演了另一个特殊的角色。
毛主席在青少年时期曾有过许多老师,如杨昌济、徐特立、章士钊、蔡元培等人作为毛主席的前辈,都在各个方面给过毛主席指引,给其带来了一定影响。

等毛主席过了花甲之年后,他却拜了一个后辈当老师,这个老师就是林克。
毛主席借工作之便,跟随林克深入学习英文,只因毛主席认为“年纪大起来了,是下苦功学习的时候了”,而通过学习英文,他也能更好阅读外国的理论文章,尤其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这也是毛主席值得人敬佩的其中一点表现。

林克初来毛主席身边时,还只是29岁的年纪。
那时还是1954年,他正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却突然接到组织的通知,要他到毛主席身边担任国际问题秘书。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再忐忑不安,也听从了组织的决定,在这一年的11月南下广州越秀,来到了正在这里出差的毛主席。

彼时,毛主席刚刚忙完公务,“在碧波中舒展了健壮的身躯”。见到林克被工作人员领了进来,他只游了一圈就上了岸,穿好浴衣,招呼林克坐在他身边的藤椅上。
这也是林克第一次和毛主席有了面谈。当然,主要是毛主席询问林克的情况,如年纪、籍贯、学历和工作经历这些信息。林克都一一做了应答。

原来,林克出生于1925年,是江苏常州人,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幼年一直生活在保定。
但保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局势更是危急,他就和父母搬迁到了北平,后就读于燕京大学经济系。
解放战争兴起后,林克就在校内参加了地下党,组织并参与了历次学生运动,后因表现优秀被调至华北局城市工作部从事社会调查,等到北平解放后,他就被安排进入新华社工作,一直到接到担任毛主席秘书的任命后才离开。

毛主席见林克很是紧张,神态安详地和他谈起了他过去在保定的见闻,等到看到林克不像先前那样拘谨,他才向林克提出了一个请求:“你做我的老师,教教英语,好么?”
说完后,毛主席还抬手向林克抱了抱拳,爽朗大笑了起来。

林克自不会拒绝,就这样,他作为毛主席的英文老师,也兼做一些秘书工作,和毛主席相处了近12年。
可以说,林克参与了毛主席的晚年生活,也就亲眼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见证了毛主席的真实生活。

在担任毛主席的英文老师、国际政治秘书期间,林克近距离观察了毛主席的生活点滴。
最让他感到震撼的是,毛主席书房里、茶几上乃至床上都堆满了书籍,从马列经典到古今中外的各类著作都几乎应有尽有,毛主席对知识的涉猎极广,读起书来也是如痴如醉,还时常带着无穷无尽的问题和身边的人展开热烈的讨论,简直就是一个“书虫”。

因为有林克教习英文,毛主席在紧张工作的间歇也记起了英文单词,等到英语多少有些进步后,他还开始读起了诸如《共产党宣言》、《矛盾论》、《实践论》的英译本,想要更直接、深入地了解其中的思想而不因译者的理解受到误导。
这些应有尽有的书籍,有些是组织上为其提供,有些是他派工作人员从图书馆借来,更多是他拿着工资买来。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关于毛主席生活的传闻颇多。林克就曾听过一些传闻,称毛主席20天都吃不上米饭,只能靠吃野菜充饥,还因此得了浮肿病,处境很是糟糕。
当时,林克因为关心毛主席的身体健康,也特地向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和护士求证,却被告知这些传闻根本没有事实依据。
原来,经济极度困难的时期,毛主席虽然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工资降下来,能领到的月薪从原本的610元降为404.8元,也完全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衣食住行。

在毛主席的强烈要求下,他份例里的猪肉和鸡都被省了下来,用于出口换机器,但卫士、厨师和服务员们也不敢完全不给毛主席供应肉食,专业的营养师还是设法为毛主席设计了营养得相对均衡的餐食,拿鱼肉或其他肉类顶替了猪肉和鸡。
于是,毛主席的餐桌上还是会出现蔬菜、肉类、豆腐等食物。毕竟,毛主席作为国家最高领导,想要处理重要、复杂的国家事务要动不少的脑筋,营养一旦供应不上反而会误了大事。

见自己的餐桌上出现了别的肉类,毛主席一开始是拒绝的,还向身边的卫士强调自己自1961年1月1日开始“不吃荤了,只吃米饭和青菜”。
卫士只能联合秘书、护士、大夫一起做毛主席的思想工作,被毛主席“逼”急了,还喊出“我们省给您吃”的话。于是毛主席还是吃了肉,只是确实比以前吃得少了些。

林克表示,医护人员还会根据毛主席的身体状况适时调整菜谱,好确保毛主席的营养摄入。
那些有关毛主席“吃不上米饭”、“吃不上肉”的传闻,大多是老百姓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而衍生出来的想象。
他说道:“真实的毛主席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丰富和生动”。

世间流传的有关毛主席过得艰辛的传闻,其实还和毛主席拖鞋破了舍不得换、用过的火柴盒舍不得扔,衣服打了许多补丁继续穿的举动有一定的关系。
林克回忆,这些并不是毛主席为生活所迫才有的无奈之举,而是毛主席本身就坚持并倡导节俭作风。同时,很多旧物中也寄托着他的情况,让他一直舍不得丢弃。

林克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毛主席虽然平时穿着朴素,穿的多是缝缝补补的旧衣裳,但出席重要场合,尤其是接见外宾时,毛主席也注重整洁和礼仪,注重国家形象,会穿着更为得体的服装。
另一个是毛主席一直穿着一件已经摩薄了的旧军装,并不是他没有新的,而是这件旧军装承载着他参加洛川会议的珍贵回忆,也寄托着他对妻子贺子珍的深深情感。因此,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拿来新军装给他,他也一直不肯换上。

事实上,毛主席以身作则,带头过简朴生活,的确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给了无数人感染和激励。这也是毛主席的魅力所在。
毛主席能一生艰苦奋斗、俭朴生活,一生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也离不开革命熔炉的千锤百炼。

毛主席自幼受母亲影响,生活很是俭朴,到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时也从不讲究吃穿,从不到馆子里吃饭,一条白大布裤穿过四季,一套旧被褥用到完全破烂,几年下来他只用了160元钱,其中将近54元都用在了订报买书籍和杂志上。
尤其是参加革命之后,毛主席身处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环境,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的考验,斗志就更顽强,行动就更自觉,永葆劳动人民本色的思想就更坚定。
这些都促使毛主席在成为我国最高领导人之后,仍坚持人民立场,践行群众路线,带头过着俭朴的生活。
参考文献:
毛泽东政治秘书林克回忆:主席在飞机上学英语

党建研究 毛泽东为什么能一生艰苦奋斗、俭朴生活

韶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毛泽东的生活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