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来学宝典医学考试 2024-09-09 14:37:39

先秦名著《管子·乘马》中有言:“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世上凡能成事者,都少不了深谋远虑的眼光、务实肯干的精神以及谦虚谨慎的品质。远虑、务实、戒骄,是成为强者、取得成功的三个关键词。

“生于虑”

宋代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给出过这样的警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贪图安逸是对自身的一种消耗,就像温水煮青蛙,虽可获一时舒适,但不可获一世舒适。

齐国国相管仲以足智多谋著称,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被后人誉为“华夏第一相”。

当年,为击败“衡山国”,管仲与齐桓公便商讨了一项长远计划。

衡山国盛产兵器,若直接武力攻打,代价过大。管仲在起兵前一年,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几个月后,其他各国也效仿着去衡山国收购兵器,一时间,天下抢购。

兵器供不应求,衡山国国君便要求把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

衡山国百姓看到钱容易赚,纷纷放弃农业种植,转而打铁造器。紧接着,管仲又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粮食,衡山国内的积粮日益消减。

一年后,就在衡山国欢庆富裕之时,齐国突然封关,停止收购粮食和兵器。此时,衡山国兵器卖得所剩无几,百姓放弃种植,国内基本无粮可供。于是,管仲认为时机成熟,便让齐桓公出兵,一举攻下。

这正是名扬千古的“衡山之谋”,也是古代的一次利用经济击溃敌国的范例。其制胜的关键,就在于管仲谋虑得深远,而衡山国的败,则败在毫无顾虑。

人亦是如此,没有规划的人生,就会变得越来越无序,甚至逐步走向崩盘。

“虑”,就是为人处世能思考得深远周全。“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无论干任何事情,都应深谋远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唯有运筹帷幄,才能游刃有余,步步为营。

“成于务”

《荀子·修身》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成事的关键不仅在于远虑,还需要有执行力和行动力,否则必将陷入“过缓则无及”的困局。

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年幼时,眼皮下垂,眼珠转动也并不灵活。拜师时,老师说他长了一双“死鱼眼”,不肯教。而梅兰芳并没有气馁,通过养鸽,追随鸽子的动线,极目远望练习眼神。

他的眼睛紧跟鸽群,从最初几对鸽子到最后的150多对,鸽子上下翻飞,他的眼神便上下追随,鸽子飞得高,他的目光便追得远。

他还常盯视游动的鱼,鱼儿游到哪,他的眼神就到哪。天长日久,他的眼睛便可以顾盼生辉。

如此训练,寒暑雨雪,从未间断。就是这样一个当初不被看好的人,最终成为京剧大师。

梅兰芳曾在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天才,全凭苦学。”正因为他的甘于吃苦,才有了后来京剧上的一树繁花。

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聪明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行动就像做储蓄,只有不断地往里面存东西,才能在关键时刻拿出来派上用场。如若空有改变的决心,没有切实的行动,危机来临,还是会被打得措手不及。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空谈阔论无济于事,只有踏实肯干才是成事的奥秘。

凡事能成,皆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失于傲”

《荀子》言:“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世上事情凡取得成功的,必然是因为能做到态度端正、兢兢业业;事情失败的,必然是因为出现了傲慢懈怠。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作战用兵之事。许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赵奢却认为儿子是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对战,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抵挡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

结果,赵括到了前线,只懂得搬用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

秦将白起一听到这个消息,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终全军覆没。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拙者自知不如他人,自便会更虚心。”纵观古今,越是成熟有本事的人,越是谨慎谦虚;越是无知无能的人,越是自以为是。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人生在世,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谦虚谨慎,避免因一时自傲而前功尽弃。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