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君主独裁政策

四月故事會 2024-09-11 19:01:32

明太祖朱元璋,拥有传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并起的局面下,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稳健策略,先后统一南北,最终建立新皇朝。

朱元璋驱逐了元顺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结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统治,政权重归汉族手中。

朱元璋即位后,对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进行改革,推行君主独裁,被视为进入极权时代的标记。

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存在宽广的讨论空间,但无论持正评还是负评,朱元璋的划时代角色,相信不会被质疑。

明太祖废除宰相,并推行连串严厉的统治手段,被称为“君主独裁”。

自秦始皇推行君主制度,推行中央集权,政治权力最终都在君主手中。 (当然,君主能否运筹帷幄是另一回事。)

因此,这里的“独裁”不是相对于民主,即使古代有开明的君主,意思只是他愿意“放手”,而不是他被“束手”。

所谓君主独裁,是制度上君主不但是最高的裁决者,也成为唯一的决策者。

君主是否真的可以‘独’自‘裁’决所有军国大事是另一回事,但理论上是由他来决定一切军国大事。

明太祖为什么要推行君主独裁?这是一个富讨论性的题目。

主流观点,跟朱元璋的自卑感有关。朱元璋出身寒微,属于平民百姓中的贫困户。一场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及大部分家人的性命。

为了生存,朱元璋投靠皇觉寺当行童,但皇觉寺在财困下也得“裁员”,朱元璋被打发离开,沦为游方僧。

其后朱元璋投靠反元势力郭子兴,时年廿五,命运开始改变。

苦难的童年,当然没有读书学习的机会,甚至经历近乎乞丐的化缘生活,培育了朱元璋的自卑性格,苦难的童年成为他飞黄腾达后的忌讳。

这是合理推论,却难以客观引证。

其中一个引证,来自明太祖一朝的文字狱。一位杭州官员递上贺表,当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语句,却被明太祖强行解说,‘光’表示没有头发,‘生’跟‘僧’近音,被认为影射他做过和尚,于是处死这位官员。

然而,据学者考证,或许因误传而失实,这位官员徐一夔却活到八十多岁。

换言之,这类文字狱的真实性受到普遍质疑,大多据野史而流传。

明太祖对官员极度猜疑,有文字狱不足为奇,但如果以谐音来上纲上线,似乎不是真象,也未免把明太祖的自卑感夸大至歇斯底里的地步。

如果有官员刻意挖苦当今圣上,受罚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明太祖常以童年的苦难来警戒官员,反映了他没有视童年为忌讳。

回到主题,为什么明太祖推行君主独裁呢?除了童年带来的自卑感,是否也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朱元璋的童年。

明太祖颁布“大诰”, 是针对官员的法典, 也是当世的政治教本, 百姓藏有此书甚至获罪时得以减刑。

朱元璋所受的苦难,不但是天灾,更是人祸。官员腐败,没有好好处理天灾带来的社会问题,冷待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元朝政府受其游牧文化影响,君主的权威不足,对官员相对放任,令贪污问题严重,更是百姓苦难的根源。

换言之,朱元璋的苦难童年,让他深切体会整治官僚的重要,于是从元朝的宽松,推至钟摆的另一端,对官员极度猜疑。

同时,朱元璋即位后,对民生非常关注。换言之,童年经历带来的,既有一份个人的自卑感,也是一份对时局的分析角度,于是推行君主独裁。

也有一种说法。明太祖推行君主独裁,是针对当时的独特政治处境。太子朱标于洪武廿五年离世,打乱了储君的部署。

皇太孙朱允炆年轻,累积的政治资本有限,加上其才智平庸,为了确保承传的顺利,于是推行君主独裁。但要留意,大部分独裁措施早已落实。

皇太孙被立后,明太祖杀大将军蓝玉,受牵连者达一万五千人,去除对君权的潜在威胁。明太祖也打消废除锦衣卫的念头,以确保君主控有的秘密警察。

因此,太祖推动君主独裁原意不是维护皇太孙,但维护皇太孙令太祖更坚定推行君主独裁。

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君主独裁,与他的童年阴影有关,从负面角度,太祖的自卑感,培育了他的猜疑心理,以君主独裁来保护权位。

另一方面,太祖总结童年经历,采取严控官员,关怀百姓的国策,以达明朝的长治久安。为了保护皇太孙,太祖晚年没有调整国策,待日后明成祖,君主独裁更被进一步强化。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