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应急管理局2023年工作总结简要
(2024年1月)
202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强化底线思维,守牢安全防线,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自然灾害防御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实现了少损失,不伤人的目标。防汛工作应战了14轮暴雨侵袭过程,累计执行转移避险措10次,转移群众14625人次,确保了汛期安澜。
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积极落实“守好山、管住火、盯住人”的要求,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被豫陕两省八县市联防联控委员会、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分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潼关县森林防火突击队被陕西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授予“陕西省森林草原A级专业队”。
防震抗灾工作在强化日常巡查和抗震设防检查的同时,编印了《潼关县2022-2030防震减灾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36次,核查统计应急避难场所163所,指导秦东镇滨河小学完成市级科普示范学校创建,被陕西省地震局授予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二是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基础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以重大事故隐患2023专项行动为契机,精细化抓落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问题大整治”,累计检查企业852家(次),排查整改一般隐患921条,重大隐患12条;立案16起,处罚资金107万元;有效的提升了“管行业管安全、管生产管安全、管业务管安全”的意识,进一步夯实了企业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镇街属地责任。
紧抓国家投资机遇,申报国家投资过亿元。开展了一矿一策和尾矿库一库一策的治理工作,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老大难问题,两到三年解决尾矿库安全问题。
三是基层应急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有效的保障了重要时段、重要节点全县安全稳定。在全市率先开展基层(镇街)应急能力建设,为各镇街和各村配备了卫星电话和必要的抢险救灾物资,修建了直升机停机坪,细化支持做实抓落实问题。
镇村两级应急管理“一张网、五张图、七本台账”等工作模式得到省市肯定,神木等兄弟县市来我县参观取经。
城关街道办吴村社区、代字营镇南头村分别被授予国家级和省级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建立了灾害天气、重要节点和重要节假日指挥调度和应急响应机制,在遭遇自然灾害和节假日等重要时段全体不休假,分工负责一线督导检查,有效的促进了社会大局稳定。
四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宗旨意识和履职尽责能力不断加强。立足实践,围绕主题教育工作和“三个年”活动要求,突出加强各类事故剖析学习,扎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应急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三会一课”、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和“三重一大”事项党委会研究等党内制度,常态化组织专题学习,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活动、书记讲党课等70余次、召开党委会、党委中心理论组学习21次。发展党员1名。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要求,厘清了权责清单,实行了日常检查与执法强制事项分类管理、相互监督的落实机制。罚没等收入全部直缴国库,国有资产赋码管理,抢险救灾物资均建立了清晰的管理台账。
同时,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向人大、政协专题汇报了应急基础能力建设等工作;邀请纪检组列席重要会议,参与重点工作。完善项规章制度20余项,对中层干部进行了轮岗,积极保障维护职工权益,有效提升了工作的能力和管理的水平。完成了部门包村、生态环境保护、招商引资、禁毒、平安建设及创建等方面工作。
回顾总结2023年工作,我们虽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在生产安全监督方面,还存在上热下凉,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双重预防机制问题突出、防范综合能力弱,基层监管力量和能力不足,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质量不高等问题;二是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还存在群策群防意识不强,应对较大以上灾害准备不充分等问题;三是在应急处突方面,还存在演练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亟待提升,各自为战意识和能力不强等问题。
2024年,我们要围绕“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一目标,以“守牢安全生产基本盘,尽力减轻灾害损失,切实提升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妥善高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为工作重点,扎实落实好三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抓好日常紧要事,确保防线不失守。一方面是常态化推动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契机,持续开展“隐患大排查、问题大整治”,推动风险隐患动态清零。另一方面是要坚持常态化应急,抓好重要节假日、重要时段、遭遇灾害天气应急调度,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因自然灾害伤人亡人事故。
二是抢抓投资新机遇,实现发展新跨越。积极做好自然灾害防御和突发事件应对等项目对接工作;2024-2028年全面推进非煤矿山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实施好非煤矿山一矿一策;完成2024-2025年陕西省黄河干流流域尾矿库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2亿元左右;推进基层应急能力体系建设,力争从基础上解决我县应急指挥信息化程度低、基层救援装备差等问题。
三是练好应急硬本领,力争战时打得赢。发挥好应急管理局两委三部参谋助手作用,对标遭遇较大以上自然灾害和较大以上事故,建立健全分兵把守、各自为战的工作机制。在各镇街建立100人左右,县级建立300人左右的应急救援骨干队伍,配齐救援装备,确保一旦遭遇不利情况,能迅速响应,拉打出、打得赢。
来源:潼关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