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
马志明是马三立的长子,得到了父亲的真传,他不但是马氏相声的代表人物,也是津味相声的杰出代表。
天津的观众和不少相声同行都尊称他为“少马爷”,马志明则说:“叫我少马,没有爷,我爸爸是老马,我是少马。”
今天就和朋友们分享一个马志明学艺的小故事,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马志明。
马志明,祖籍甘肃永昌,1945年出生于天津,回族。
马志明
马志明出身于曲艺世家,他的曾祖马诚方是评书艺人,靠一部《水浒传》养家糊口;他的祖父马德禄被誉为“相声公司”,是“相声八德”之一;
马志明的伯父马桂元是“万人迷”李德钖的高徒,马志明的父亲马三立是开创马氏相声的一代宗师,就连他的堂兄马敬伯也是相声名家。
马三立一共有8个孩子,5女3男。马志明是马三立的长子,在家里排行老四,他的前面还有三个姐姐。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马三立也不例外,马志明的出生,不但给马家带来了喜悦,更让马三立的腰杆挺的笔直。
马志明懂事以后,马三立去园子里演出的时候,总喜欢带着马志明一起去,仿佛是在向同行们炫耀:“我也有儿子了。”
马三立
1950年以后,马三立的生活基本上已经安定下来了,除了偶尔到北京等地“跑码头”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天津南市演出。
当时的园子里没有报幕的环节,就是说完一段接着换人说下一段,演出时间是从下午2点一直演到晚上10点。
6岁马志明,几乎每天都要在园子里泡8个小时,相声是听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两年。
马志明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家里是靠相声吃饭的,天天泡在园子里,天天接触的都是相声,能不喜欢相声吗?耳濡目染,习惯成自然。”
那时候的相声园子里是藏龙卧虎,名家众多,马志明天天看他们演出,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马志明
在那个年代,没有录音机,要想记住别人的段子就必须认真听认真记,时间久了,马志明就记住了很多段子,再拗口的段子他也是烂熟于心。
马志明回到家之后,还经常向父亲马三立展示当天的学习成果,马三立非常高兴,但他几乎没有当面表扬过马志明。
不过,马三立私下对妻子说:“大河(马志明的小名)口齿清,反应灵,是干相声的料。”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志明掌握的段子也越来越多。
上学之后,他就不能天天去园子里了,不过,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家里来往的都是说相声,他们都是马三立的朋友,马志明可以随时向他们求教。
像刘宝瑞、刘奎珍、耿宝林、冯立铎、张宝茹等人都向马志明传过艺。
另外,张寿臣也很喜欢马志明,有时候马志明也去他家串门,遇到相声艺人在一起说话时,马志明就安安静静地坐在旁边听他们聊相声。
马三立、马志明
马志明小时候除了喜欢相声,也喜欢听评书、听大鼓,看杂技。
当然,他最喜欢的还是京剧,喜欢的程度完全可以用痴迷来形容。用马志明的话来说,就是把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戏票了。
到了1954年,马志明已经开始到天津电台相声了,当时他才9岁。
马志明常常把自己说的相声跟父亲做对比,哪儿说得不一样,他总是拿笔写下来,然后找父亲请教。
马三立不厌其烦地给马志明讲解、修改,直到马志明完全理解为止。
有一次,马志明去电台前,马三立抽查他的节目,马志明有点心不在焉,接连吃了两个“栗子”。
马三立脸色一沉,严厉地说:“你这是糟蹋相声!你是马家的孩子,你不能糟蹋相声!”
马三立、马志明
马志明赶紧振作精神,又重新说了一遍,马三立的脸色才缓和下来,接着说道:“我小时候,只要说错一个字,我大哥一拳就打过来了,我的本事,都是打出来的。现在是新社会,不兴打人了,可学艺一定要认真啊。”
马志明是连连点头,从那以后,他学艺是更加认真了。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马三立无疑就是这样的严师。
马三立曾经说过,马三立的儿子不一定都说相声,因为说相声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一定的天赋。马家的孩子宁愿不说相声,也不能糟蹋相声这门艺术。
马志明得到了马三立的真传,学到了马三立的精髓,那就是“非学不可,非会不可,非好不可,非精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