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娱妮啵啵
编辑|娱妮啵啵

根据《日经亚洲》最近的报道,印度政府传出消息,印度跟日本又在为印度首条高铁项目讨论了。经过了10年,列车却依旧没有落地的曲折以后,这一次印度想要改换“E10系列车”。
印度方面声称,有计划购买10辆24节编组的列车。出手可谓相当阔绰,看来印度是铁了心要建高铁,要发展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

可是,印度选中“E10系”列车却让人震惊,因为该型号的列车,日本都尚未投入使用。这不明摆着把印度当成实验小白鼠吗?
据了解,这款日本想在2030年投入使用的E10系列,是日本主动推荐给印度铁道部部长的。印度铁道部部长在访问日本期间,得到了日方十分热情的推荐,双方更是立刻决定商议签署新的合作伙伴协议。
因为日本的介绍正好恰中印度的心下,日本声称E10系会根据日本的气候地形等重大影响因素,对E10系进行本土化调整。这无异于能够让该列车顺利坐落在印度境内的成功率大幅提升。

可是,十年过去了,印度跟日本在关于建造高铁这件事情,一改再改,改了又改,都没有成果。印度怎么就非要把这笔钱花到日本身上呢?
印度一直想要建造一条高铁,一条连接多个商业较为发达城市的高铁。该决定无可厚非,他们却选择了日本。
2015年,莫迪跟安倍晋三关于印度引进日本新干线的协议很快达成了。计划在2017年开工,2023年开通。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印度境内的土地划定收购,以及后来影响全球的新冠,让协议的内容一直没有开展。


在2022年,某新闻爆料,印度投资的高铁五年建设了十公里引起了大轰动。特别是媒体对于日本政府给印度增加了1000亿日元贷款额度这件事大肆渲染,让印度引进高铁这件事瞬间成为瞩目新闻。
媒体把日本接下印度高铁订单的行为定义为“偷鸡不成蚀把米”。
当初印度在计划建设高铁这件事情上,有中国,德国,法国,日本四个竞标者,本来莫迪是想让中国接单的。日本却跳了出来,他们让首相安倍晋三亲自参与竞选。不仅如此,日本还拿出了5万亿日元的贷款,他们允许印度贷款50年,而且年利率低到0.1%。


这等于是白给,因此印度的高铁项目顺理成章到了日本手里。
日本曾经估算过,帮印度建设高铁的总成本大约在1.8万亿日元。如果高铁按照计划落地,日本想要用印度高铁项目再一次提升日本的名声,这笔买卖不算亏。
没想到的是简单的高铁项目竟然一改再改。截止到2024年5月,高铁整体工程制完成44%。按照此工程进度乐观计算,该高铁最早能在2030年建好,在2033年投入全面使用。

但我们都知道高铁建好了还要测试加调试,这个过程需要花几年。所以印度的高铁即便是建好了,也不可能立刻进入运营挣钱。日本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亏本。
现在看来,日本把印度当成小白鼠,想让印度直接投入使用在日本还尚未通过检测以及使用的新产品,这肯定是印度选择日本带来的隐形成本。
日本跟印度双方的合作,不知是谁比较后悔。
对印度来说,高铁是越快建成越好。不然他们一开始也不会青睐于中国。

中国这个基建狂魔的称呼丝毫不带水分。自从2008年开始,中国的高铁网发展速度惊艳全球。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有30个省份加入了高铁网。最主要的是中国独立掌握高铁研发设计建造到运营的技术跟经验,根本不需要借鉴其他国家。
中国更是用时间来证明,高效率的建设跟高质量的运营,中国都在行。

在事实面前,有非常多国家都选择中国来帮忙建造高铁。例如非洲,南美洲,东南亚,这些地方把订单远抛到了中国,他们的信任也在证明中国的高铁技术能力。
对比之下,作为率先发展的日本,除了老牌优势,他们国家的高铁技术早已被中国这股后浪呆在了沙滩上。
1964年日本拥有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铁,到中国高铁崛起之前,日本在建造高铁这方面无人能敌。

可以说,如果中国的高铁技术没有发展起来,那么印度的确没得选,只能让日本接单。
可现在看来,印度错了,日本也错了。他们跳过新晋后锐,各取所需,无异于是的违背强者为胜的规律。
所以日本什么时候能够帮助印度建好这条高铁,实在是让全球媒体都关注。特别是日本媒体,他们对于日本政府花钱不讨好的行为一直耿耿于怀。只可惜,迈出了第一步,就没有回头路。

不过,有印度这么一个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国家作为小白鼠,日本不亏。
因为日本的高铁出事不是一次两次,例如最近的就发生在2024年9月19号。
日本东北新干线某条列车忽然两节车厢出现了断开现象,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如此惊心动魄的一面,足以使日本民众对日本的高铁丧失信心。

另一方面也在告诉大家,日本的高铁“慢”,而且是特别慢,不然在极速行驶当中,高铁一旦出现脱节现象,那么后果一定是车毁人亡。
在很多网友看来,其实印度根本不需要建设高铁,因为印度每一个司机的技术都相当出色,他们能够带着一车的乘客挑战车的最大极限。
例如一辆能乘坐2个人的摩托,到了印度,这辆摩托就能够载20个人。

加上印度的乘客们都喜欢扒拉窗户,免费乘坐火车。如果印度的高铁真的建造成了,让这些出行的印度人,如何再坐顺风车呢?
最终,中国网友能够庆幸的是幸亏印度这笔订单没有落到中国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