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人一起骑行,就不青春,不热血了?

朝不慵 2024-11-09 18:37:05

最近几天,郑州许多大学生突然兴起了一项活动:深夜时分从郑州骑共享单车到开封。郑州到开封,单程大约50公里,在体力上算是小小的挑战。

三五个年轻人有说有笑,没有什么重要的功利的原因,只是一瞬间冲动想出发就出发了,这样的旅行确实很青春很美好。

许多年前,我读高一的时候,也干过类似的事。当年有个朋友的朋友有一天一时兴起,从汕头骑单车回了普宁。我的朋友觉得他的朋友很了不起,特意让家里给他托运一辆单车到他学校所在的揭阳,从揭阳骑回了家里,然后告诉了我这个事。

我听了之后也觉得他们很了不起,然后有个星期天的下午,就骑着单车从家里出发了。时间应该是在九月份,因为那天下午很热,我当时是个穷学生,没几个钱,装备也没准备足,可能就一瓶水。那个年代也没有手机,只能凭记忆认路。

我从普宁流沙沿着国道324线,独自一人往揭阳的方向骑。我当年骑单车的速度飞快,时速常常可以达到20公里;一路上我相当兴奋,暗自想挑战一个双倍于朋友的目标:他只是从揭阳骑回了家里,而我要骑到揭阳,再骑回来。

独自越过普宁与揭阳的边境线时,我相当骄傲。和现在的孩子小时候就跟着父母到处旅行不同,我们那一代的农村孩子,读到高中时也没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市,是相当常见的。

但我仍然不想停下来,我听说揭阳有一条榕江,我决心以它作为折返点,这样才没占朋友的便宜。幸运的是,我的确找到了它;在没的通信工具甚至也没有地图的情况下,第一次去陌生的隔壁城市,顺利找到地点,确实需要小小的运气。

我到了榕江的一座桥上,呆呆地驻足看了一会儿,然后就掉头回家。

这样的行为傻气十足,可当血管里青春的血液在燃烧,人生又没有过多少经验的时候,总会有些时候傻一点。

回程不那么顺利,我的车子扎到钉子爆胎了,推了一段路,幸运地找到修车店修理。因为是夏天,我遇上了对流雨,冒雨走了一阵,又被迫躲了一阵。我没带食物,中间饿得有点脱力,停下来买了个面包补充能量。

最后我成功地在天黑之前赶回了家里,来回80公里的距离,只花了四个来小时。家里人并不知道我做了什么,以为我只是像我交待的那样“去了图书馆”。我想我多多少少有一点中暑,回到家后呕吐了一阵,整晚热得睡不着,不得不把一些水涂在身上,洒在床上,才勉强睡着一会儿。

不过第二天就活蹦乱跳地照常去上学了,这就是青春嘛。

我想郑州的大学生们,虽然比当时的我年长一点,但也一样是青春热血吧。这个活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四个女生专门从郑州骑单车到开封去吃灌汤包。

我当年的计划其实是不周全的,装备不足,选择的时间也不对。秋天才是合适的时候。也许郑州的大学生们的行动计划,也有许多不周全的地方。

比如青春热血虽然美好,但几十万人一起出行,把人家路都给堵了,就不那么美好。比如把郑州的共享单车全给骑到开封去,给运营的公司造成巨大的成本和麻烦,使其他的用户无车可骑,也并不美好。比如因为规模太过庞大,走到哪就把哪的厕所给堵了,也不太美好。比如他们丢下的共享单车,导致开封当地的人第二天上学上班的路都给堵了,也并不美好。

大学生也是成年人了,应该明白自己开心的前提是不能给别人惹麻烦。

还有一点,也许是年轻人没有预想想过的,其实这类青春热情的行为,三五好友一块出发时会挺美好的,而变成几十万人跟风行动时就……挺傻气的。因为青春热血的美好之处,往往就在于行动自由,在于率性而为,只要对他人无害,想到哪做到哪。

而集体行动天然是拘束的,呆板的,很容易在别人的鼓动下去做一些自己本来不想做的事。这也相当不美好。

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羊群式的跟风效应往往很强烈。四个女生骑行的事传播到网上之后,立即出现大面积的模仿、复制、跟风,以至于最后变成让交警部门头痛的集体行为。当然开封文旅部门是有点小兴奋。

这种情况屡屡发生,某家平平常常的小店,一旦因为某条视频变成网红点,顾客就会络绎不绝。一个原本无人问津的荒僻景区,一旦成为网红景点,就会变得拥挤不堪,人人都得过来打一下卡晒个朋友圈。

所有的流量都倾向于集中化,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不再像以往一样相对平均地分配。

根本原因是信息传播得太快,影响到的人群比例太大,而多数人更愿意跟随与听从别人的建议,而不是自己独立选择。

即使这些网红小店、网红景点、网红行为已经因为流量太大,而体验无限下降;即使逆向而行其实更舒适得多;即使对于他人的好体验,并不是自己的,未必适合自己,大家仍然跟风。

0 阅读:96
评论列表
  • 2024-11-10 11:50

    何谓青春?青春就是张扬,青春就是个性。青春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青春可以懵懂,但青春拒绝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