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美夏日一路向北!阜阳这个镇深藏不露!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

侃大皖 2024-07-08 16:29:07

你知道吗?

阜阳有个镇,是镇却叫“县”

距今已有700余年

美食更是一绝

板面、麻糖、麻糊……

它便是“太和县旧县镇”!

盛夏时节

跟着记者一起

探访这座古镇的前世今生

旧县,距今700余年!

旧县镇

位于太和县城以北约6公里处

南临沙颍河

从阜城驾车出发,沿105国道一路向北

约一个小时车程

便到了旧县镇。

在太和县所有乡镇中,“旧县”这个名字颇为独特。这里曾经是太和县城所在地,最早可追溯到宋代。

据清代《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民国《太和县志》则记载为宣和元年,即1119年),位于如今太和县境内的万寿县更名为泰和县,县治由百尺镇(今原墙镇)移至沙颍河北岸(今旧县镇)。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重建泰和县,县治迁至现址,老县城遂称旧县。明代洪武初年,县名由“泰和”改为“太和”。

古代,旧县一直商贸繁荣

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

10多个省份的商贾

常年云集于此

对于旧县昔日的繁华,明代万历《太和县志》记载,“南北商贾,舟车辏集之都。本土之人少,徽州、山陕之人多。太和之第一镇市也。当时,山西人还在此建了山西会馆。不少外地商人在此安家落户,发展事业,繁衍子孙。

在旧县镇,有条顺河街。是一条依沙颍河而建、东西走向的老街,当地人称之为“北大街”。

太和县档案馆工作人员陈文林告诉记者:“便利的水运交通自古就是建城的基础。古代,顺河街靠近码头,水运发达,百业兴旺。正是因为有水运便利,宋代这里建立了泰和县城,并一直是‘太和第一市镇也’。”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旧县镇城区不断外扩,顺河街变成了“老街”,路两边多是一些老房子。其中,在顺河街东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旧县镇粮站,仍作为国家粮食储备库在使用。

记者一行从顺河街向西穿过一片老居民区,不一会儿便到了沙颍河堤坝。陈文林介绍,这里就是古代沙颍河旧县码头所在地。上世纪60年代后,这里还是一个渡口,水运繁忙,人来人往,生意兴隆。2017年,附近修建了一座沙颍河大桥,渡口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这里河水碧波荡漾,两侧植被茂密,其中有不少樱桃树,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所。

味绝!麻糖、麻糊、板面

说到旧县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

便是旧县麻糖、麻糊等名吃

太和板面更是一绝。

庞诚/摄。资料图

位于顺河街南侧、与顺河街平行的万寿路,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在万寿路东头,马超麻糖等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商铺依次排开。

据史书记载,旧县麻糖始于明朝,主料为优质大麦、大米。要经过十几道复杂工艺流程,才能制成一根根外酥中空,香、甜、酥、脆的旧县麻糖。

记者继续向街里面走去

依次看到有姚振麻糊、刘哲板面等店铺

都是旧县传统美味。

其中,姚振麻糊的招牌在路边竖了几十年,是当地人信得过的老味道。姚振说,他家的麻糊分为咸、淡两种。淡麻糊颜色浓白,口感绵软温润、香气四溢。咸麻糊美味鲜香,搭配花生米、豆腐皮丝、面筋等食材,味道一绝。

中午时分,位于万寿路中段的刘哲板面馆热闹起来。店内,吃客们边聊边等,后厨摔打面的声音不绝于耳。一碗碗板面陆续端出来,大瓷碗中,绿的青菜、白的板面、褐色的羊肉、红的汤汁、金黄色的豆腐泡,再加一枚香味十足的卤蛋……真让人垂涎欲滴。

大张村,中国板面之乡

太和板面又称太和羊肉板面

因制作过程中

需在案板上多次摔打而得名

而太和板面的发源地

就位于旧县镇的大张村。

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大张村

村头是一个板面广场

广场入口处的

“中国板面之乡”招牌引人注目。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地村民丁文喜和宋建平二人去河北唐山谋生,由于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便摆摊卖起板面,没想到颇受当地人欢迎。

后来,他们回到村里,带着一些亲戚和乡亲去唐山做板面生意。不久,太和板面就在唐山一带流传开来。尤其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大张村人为代表的太和人相继北去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南到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做起板面生意,太和板面声名鹊起。

如今,大张村70%的农户在全国各地卖板面,太和板面驰名全国。近年来,太和成立板面商会、举办太和板面艺术节等,进一步扩大了太和板面“经济版图”。

韩鹏/摄

“现在,太和速食板面以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销售为主,尤其受到河北、北京、黑龙江等地消费者青睐。”大张村党支部宣传委员范玲玲介绍,在2023年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太板一号”速食板面获得铜奖。据太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目前太和县餐饮服务行业约有10万从业人员,在全国经营大小板面店约5万家,行业年收入达百亿元。

阜阳这个镇,你去过吗?

1 阅读:14

侃大皖

简介:安徽人的视窗,带你聊聊身边正在发生的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