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持续3年的俄乌冲突迎来转折点。随着美俄开始谈判,西方舆论场迅速转向,宣称“世界秩序回归原点”。然而,这场“原点”背后并非和平的曙光,而是新一轮大国博弈的起点,美国及其盟友正以俄乌停火为契机,加速调整全球战略重心,中国面临的压力陡然升级。
俄乌冲突的终局并非单纯的军事平衡结果,而是多方利益博弈的产物。美国推动的“冻结领土”方案(即承认俄军实际控制区现状)虽未彻底解决主权争议,但成功将俄罗斯拖入战后重建泥潭,同时通过“资源换援助”协议将乌克兰稀土等战略资源纳入掌控。这种“止损式停火”使美国得以抽身,转而将矛头对准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战略转移并非孤立行动。在美国的强硬要求下,北约各成员国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计划将军费开支大幅提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5%,被迫站在对抗俄罗斯的最前沿,承担起遏制俄罗斯的重任。
而美国则在背后坐收渔翁之利,将更多的战略资源和精力转移到印太地区,大力强化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盟友的合作关系,妄图编织起一张对华的战略包围圈。这种安排盟友在欧洲牵制俄罗斯,自己则在印太地区全力针对中国的策略布局,这种“西守东攻”的布局,本质上是将欧洲作为牵制俄罗斯的“缓冲区”,同时以印太为重心压制中国崛起。
面对西方压力,中俄合作进一步打破传统,经济上,中俄贸易额连续两年突破2000亿美元目标,能源管道建设加速推进,俄罗斯通过向中国出口油气资源缓解制裁压力,而中国则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成功推进能源多元化战略,有效规避了过度依赖单一能源供应源,从而降低了被他国利用能源供应进行制约的风险 ,实现了互利共赢。这种合作并非简单的抱团取暖,而是基于地缘现实的互补:俄罗斯需要中国填补西方市场空缺,而中国则借助俄罗斯分散美国的战略围堵。
美国以“中国威胁论”为幌子,联合盟友在科技(如芯片禁令)、贸易和军事领域发起全方位遏制,但现实却让它处处碰壁。如今,美国国内经济矛盾丛生,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也没占到便宜,反倒是中美经济往来愈发紧密,2024年贸易额飙升至6900亿美元。这可让美国坐不住了,直接在经济上动手风险太大,于是它就开始在背后搞小动作,撺掇菲律宾这样的跟班,疯狂挑事,给自己创造制衡中国的机会 。
对中国而言,关键在于保持战略定力:既避免被拖入军备竞赛消耗国力,又需以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领域;既要在多边框架内捍卫自身利益,也要避免落入“新冷战”陷阱。正如俄乌冲突所揭示的,大国博弈的胜负从不取决于单一战场,而是综合国力与全球治理能力的持久较量。
俄乌停火并非历史的终点,而是全球权力重构的序幕。当美西方将中国视为“终极对手”时,中国唯有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化改革、更灵活的外交瓦解围堵、更坚实的实力筑牢防线,方能在变局中守住发展主动权,为多极化世界注入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