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令人毛骨悚然的宴会:8人为高升开心赴宴,未动筷就身首异处

白晴聊历史 2024-11-22 01:56:49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晚清乱世,风云诡谲,一场宴会竟变成生死陷阱。

这一天,八位朝廷官员满心欢喜地赴宴,期待高升的佳音。

然而,杯盏未动,筷子未举,现场却陡然变色,八人竟在顷刻间身首异处!

欢庆的氛围化为血腥的场景,震惊众人。

这场宴会究竟是怎样的杀局?

八人为何被选中,又为何未能逃脱?

主谋背后暗藏怎样的深意,竟能以一次“宴会”收割性命?

这一幕幕毛骨悚然的细节,昭示的不只是晚清的权谋与危机,更揭开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黑暗真相。

走进这场宴会,了解那背后的惊天秘闻!

内忧外患下的晚清王朝

19世纪中叶,大清王朝风雨飘摇。

对内,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引发民变频仍;对外,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次撕开国门。

在内忧外患之下,朝廷已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的金田村举起反旗,拉开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

从此,战火席卷神州大地。

太平军所向披靡,转眼间攻占大片土地,建都南京,改名天京,与北方的清廷分庭抗礼。

清廷颁布剿灭太平天国的檄文,命令湘军、淮军、绿营三大主力分头行动,李鸿章和曾国藩则被委以重任。

沙场征战多年的李鸿章,自然是当仁不让。

他率领淮军,配合西方列强的常胜军,开始了进剿太平军的军事行动。

攻打苏州城

1863年,淮军在连克上海等地后,兵锋直指太平天国在江南地区的重镇——苏州城。

然而,守卫苏州城的太平军将领谭绍光,是一位颇有军事才能的悍将。

他早年追随洪秀全起义,屡建奇功,是守卫江南的重要力量。

如今,两位名将在苏州城下对垒,雄兵百万,剑拔弩张,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表面上看,淮军占尽优势。

他们联合西方列强,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

相比之下,苏州城内的太平军虽然人数占优,但武器装备却十分简陋。

然而,苏州城墙高垒深沟,守军又有充足的粮草,想要攻克并非易事。

攻心为上还是兵行险着?

眼看苏州城攻坚战即将打响,李鸿章陷入两难。

虽然淮军屡战屡胜,但若贸然强攻,必将损失惨重。

可若是久攻不下,朝廷恐难耐烦,说不定就派其他将领来接替自己。

左右为难之际,"常胜军"的统帅戈登向李鸿章献策,建议对苏州城内的守将实施"诏安"政策,许以高官厚禄,诱其归降,如此可避免一场恶战。

李鸿章闻言大喜,觉得此计甚妙。

他当即派出了身边的亲信、太平军降将程学启前往苏州城秘密联络,游说守将郜永宽等人归降。

郜永宽等人原本就是投机之辈,听说投降后可获官位,自是心动不已。

很快,他们纷纷表态,只等谭绍光点头。

然而,忠勇不二的谭绍光坚决反对,誓言要战斗到底,宁死不屈。

程学启来回奔走,軟硬兼施,终于说服郜永宽等八人倒戈。

1863年某日,郜永宽设下鸿门宴,再次劝说谭绍光。

谭绍光依旧不为所动,愤然离席。

郜永宽见状,当即拔刀刺向谭绍光,其余七人见状,也一拥而上,将谭绍光乱刀分尸。

随后,他们割下谭绍光的首级,送到淮军大营,向李鸿章表忠心。

李鸿章的杀心

就在众人以为苏州之战即将平定之时,李鸿章的心中却升起一个残酷的念头——杀降!是的,对于郜永宽等八人,他要赶尽杀绝,斩草除根!

要知道,这八个家伙为了荣华富贵,出卖战友,手上沾满鲜血。

如此亡命徒,留之实在太过危险。

况且,他们手下还有两万多降卒,个个身经百战,若是心存不轨,后患无穷。

相比之下,城破之后,剿杀降卒,既可除后患,又能减少粮饷开支,何乐而不为?

想到这些,李鸿章冷笑一声,阴谋的种子在心中扎下根来。

很快,他便给郜永宽等八人送去"赏功宴"的请柬,美其名曰犒劳有功之臣,实则张下了致命的罗网。

鸿门杀局

宴会当日,郜永宽八人喜气洋洋地来到军营,他们身着全套新制军装,悬而未决的着清朝朝廷赐予的顶戴花翎,满心欢喜地等待加官进爵。

踏进宴会厅的那一刻,摆在面前的是一场丰盛的午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犹如置身天堂。

然而,天堂转瞬即逝。

就在八人落座之时,藏在帷幔后的士兵们一拥而上,利刃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

惊恐万状的郜永宽等人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抗,便被剁成了肉泥。

鲜血溅满衣襟,染红桌布,在李鸿章阴冷的目光注视下,八位降将的首级应声落地。

而此时此刻,饕餮盛宴上的美酒佳肴,竟无一人动过。

赶尽杀绝

血腥的杀降行动还在继续。

李鸿章下令,对全城太平军降卒展开大屠杀。

呐喊声、哀嚎声此起彼伏,哭喊声、求饶声不绝于耳。

然而,这一切都被淹没在密集的枪炮声中。

转眼间,苏州城化作人间炼狱,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

据说,当时城内外的运河水,被鲜血染红了十里。

"苏州屠城"的消息不胫而走。

"常胜军"的统帅戈登闻讯大怒,他本以为招降可以避免杀戮,不料李鸿章出尔反尔,竟做出如此残暴之事。

戈登找到李鸿章,质问这种行为意欲何为。

李鸿章不动声色,只淡淡说了一句:"存利去弊,国之大计"。

随后,李鸿章又给常胜军发放了七万两白银作为犒劳,戈登这才息了怒火。

与戈登态度截然相反的,是正在江西剿匪的曾国藩。

他得知此事后,致信李鸿章,对其杀降行为大加赞赏,认为此举可以震慑太平军,巩固清廷统治。

"卖友求荣"的报应

回想这场骇人听闻的"苏州屠城",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为了高官厚禄,郜永宽等八人抛弃节操、背叛同袍,最终却落得个死无全尸的凄惨下场,正应了那句古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反观谭绍光,他虽身死,却以铮铮铁骨、不屈不挠的气节,践行了"忠"与"义"的信念,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即使是在利欲熏心的晚清,这种为信仰而生、为理想而死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给这个没落王朝带来些许亮色。

结语

晚清王朝大厦将倾,各方势力纷争不断。

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像李鸿章这样善于玩弄权术、精于心计的政治家层出不穷。

他们为了权力和利益,不惜使出各种手段,上演了一出出阴谋与血腥交织的戏码。

回望这段历史,在为谭绍光的忠勇悲壮而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由得对人性的贪婪和欲望感到警醒。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州屠城不过是晚清乱象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在一个大时代的转折关头,个人的命运往往难以把握,信仰的力量显得尤为宝贵。

历史已然远去,苏州城头的硝烟也已随风散尽。

但那场骇人的"午宴",却给后世留下了太多血淋淋的教训。

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愿和平安宁常驻人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