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劝服武则天还政李氏?先行者早已有之,不过被武则天干掉了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4-07-24 16:19:47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一直忧虑武周国本,在她之后的皇帝,是由武氏中人当之?还是由李氏中人当之?让武则天举棋不定。

在当时的武周朝堂上,关于谁担任皇储,也一直进行着最激烈的斗争。

武周本应该是武氏当先,可武则天是女人为帝,她的儿子全姓李。

武周代唐,也不是颠覆了旧朝,忠于李唐的势力,在当时的民间和朝堂中大有人在,势力远远超过武氏。

所以,皇储是该从武氏诸侄中选择,还是从武则天的儿子中选择,武则天无法做到一言而定,她必须考虑到天下人的想法。

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九月,称帝八年后的武则天终于做出了决定,她断绝了死后把江山交给武氏子孙的想法,重立被贬斥在外的儿子李显为皇太子。

李显本就是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去世后的唐朝皇帝,当初因为说错话、办错事,被武则天找到借口废掉,即使武周代唐后,呼吁李显成为武则天的继承人的呼声也是最高的。

加上当时的朝臣中,最为武则天信任的狄仁杰的一番话,终于让武则天做出决定,根据史书中的记载,狄仁杰是这么劝服武则天的:

会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今欲继统,非庐陵王(李显)莫可……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

狄仁杰说得情真意切,他直指问题的核心,即儿子会为母立庙,而侄子就未必了,武氏子孙如果当了皇帝,祭祀首先也会考虑他们的亲生父母,到时候,武则天该往哪摆?

因此,武则天彻底熄了让武氏子侄继承武周江山的想法。

后世史学家在谈论这一段历史时,也大多把功劳归咎于狄仁杰,认为狄仁杰劝服武则天时说的这一番话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其实,狄仁杰的这番话并非他独创,早在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即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当时有位大臣,就说过一模一样的话,他就是时任夏官侍郎的李昭德。

当年,有数百名百姓在有心人的指点下,给武则天上书,请求册立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皇储,武则天就差点心动了。

而李昭德马上站出来反对,他下令把带领百姓上书的人杖毙,然后也对武则天说了一番话:

自古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天皇(唐高宗李治),陛下夫也;皇嗣,陛下子也。当传之子孙为万世计。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又立承嗣,臣见天皇不来食矣。

李昭德同样指出了武氏子孙不会为武则天立庙的核心问题,也劝服了武则天,让武则天打消了立武承嗣为皇储的想法。

所以,狄仁杰后来能劝服武则天,不是这番言论有多厉害,同样的话语,李昭德早就说过,也同样劝服了武则天。

甚至于,李昭德敢用暴力手段,直接遏制了武氏子侄为皇储的呼吁。

这说明,武则天虽然建立新朝取代了唐朝,可在绝大多数天下人心目中,江山还是李唐的,武周只是个过渡,武则天只是以媳妇的身份,临时看管江山,迟早要还回去的。

这才是武则天最后向现实妥协,重新把儿子李显立为皇储的根本原因,狄仁杰的言论,只是在恰当的时候,成为了武则天下定决心的催化剂。

武则天还政李氏,大唐得以延续,非狄仁杰一人之功,而是包括李昭德在内的,所有忠于李唐的仁人志士集体之功。

只不过,因为武则天特别信任狄仁杰,对他的建议采纳度最高,所以,显得狄仁杰特别突出。

而那位同样劝服武则天的李昭德,结局就不怎么好了,他在阻止了武则天立侄子武承嗣为皇储后,一度当上了武周朝的宰相,史载:

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但最终,他因被诬告谋反,被武则天下令杀掉,李昭德被杀的时间,正是狄仁杰劝服武则天,让李显当上皇储的前一年。

李昭德之所以被杀,大概有两个原因。

其一,他出身陇西李氏,李唐皇室就是自称出身陇西李氏,理论上来说,李昭德也是李唐皇族,在武则天称帝后的前几年,对李唐皇族还是很警惕的,害怕他们联合起来推翻自己,武则天为此连亲儿子李贤都干掉了。

其二,李昭德用强硬的手段,阻止了武承嗣为武周皇储,得罪了所有的武氏族人,在武周立朝的前几年,武氏如日中天,正是他们最嚣张的时候,他们能轻易的报复李昭德。

李昭德是反武氏,挺李唐皇室的先行者,但他强硬的时间不对,如果是如狄仁杰,在武周建立八年后才出手,武则天基本明白了天下大局,而武氏族人也没有那么强势了,他或许就不会死。

狄仁杰可比李昭德懂得隐忍,不到时候是绝不出头的。

当然,李昭德的功劳,李氏皇族是记在心中的,李显后来重新当上皇帝后,就追赠李昭德为左御史大夫,到唐德宗时,李昭德再被追赠为司空,也算报了恩情。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