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因为思想的开放,所以很多人都开始追求自由恋爱。但其实当时真正追去自由恋爱的大多都是男性,女性并不多。
其中比较著名就是陆小曼和林徽因,但陆小曼最初和王庚的婚姻其实也是包办婚姻。而林徽因和梁思成本就是青梅竹马,与包办婚姻的差别仅仅只是一纸婚约而已。
而当时有一位女性,不仅自己追求爱情,还在第二次婚姻中毅然与丈夫离婚。她就是张荔英,被称为“革命圣人”的张静江是她的父亲。
一、民国侠女,立志献身于艺术
张荔英幼年的时候是真正的掌上明珠,当时张荔英最大的爱好就是绘画。张静江为此特意请来了俄国的画师教她油画,在当时也是有着小才女之称的。
但是随着年龄慢慢变大,张静江却发现自己的这个四女儿有些变味了,虽说对绘画的兴趣不减反增,但却有些一些其他的爱好。
最初张荔英在喜欢打网球的时候,张静江还能理解。毕竟当时的年轻人都比较喜欢西方的一些运动,而且当时的中国经过满清的荼毒,青年人健康的休闲方式还真就不多。
而且打网球不仅能够消磨时间,还能锻炼身体。所以对于张荔英打网球张静江也是比较支持的,虽说当时喜欢打网球的基本都是男孩子。
但是后来张荔英喜欢骑马的时候就给张静江敲响了一个警钟,要知道当时可不是唐朝,女性出门基本都是坐车的。骑马几乎是男子的专利,但张静江本身自己就是一个革命人士,思想自然是先进的,所以虽说有些在意,但也没有去制止
直到后来张荔英喜欢上了打猎,张静江彻底的慌了。但是因为当时张荔英的年纪已经不小了,所以张静江便把劝解女儿的这项工作交给了妻子。
后来妻子的一句,“以后谁还敢娶你”算是彻底地捅了马蜂窝。并不是说张荔英大闹了一场,而是扬言一生都要醉心于艺术,不结婚了!
二、不婚主义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对的人
网球、骑马、打猎这些爱好注定了张荔英自小便是和男孩子一起长大的,久而久之她所向往的也就不会是深居简出,而是开始崇拜起来了英雄。
后来在张荔英24岁那年,她便遇到了自己的英雄,陈友仁。并不是说陈友仁英雄救美之类的,只是因为张荔英被他的事迹打动了,认为这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当时的社会24岁未嫁就已经算是老姑娘了,张静江夫妇为此也非常发愁,在得知自己女儿有意中人后自然非常开心,但知道了这个意中人是谁的时候张静江就再也开心不起来了。
陈友仁不仅比张荔英年纪大了30岁,而且还是二婚。不过这些其实都不是张静江最生气的地方,毕竟当时夫妻年纪差30岁以上的比比皆是。
最主要的是陈友仁和张静江的政见非常不同,而且是处于劣势的那一方。当时张静江就知道,若是张荔英真的和他在一起了,那么下半辈子几乎就只能在逃亡中度过,直到陈友仁去世。
但张荔英最终还是和陈友仁去浪迹天涯了,之所以浪迹天涯就是两人还未成婚的时候,陈友仁就成了通缉犯。
当时两人在巴黎举行了婚礼,在此之前两人分别给张静江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成全。当时张静江绝对是对此不屑一顾的,他只想将自己的女儿接回来。
但张静江也了解自己的女儿,自己现在动身前往巴黎来不来得及另说,就算是去了他也不可能将张荔英带回来。
所以这桩婚事就在张静江不同意的情况下举办了,两人的婚后生活虽说拮据,但绝对能称得上是幸福。
不过两人的年纪终究是差了太多,再加上陈友仁的身体一向不好。所以没过几年,陈友仁就去世了。
三、不幸福的婚姻还不如醉心于艺术
在陈友仁死后张荔英曾坦言自己不会再结婚了,“在经历过与陈友仁的美好婚姻后,我曾很肯定自己不会再次踏入婚姻,也打算从此献身于喜爱的艺术事业中去。”
但后来张荔英却在张静江众多朋友的劝说下,与何永佶的苦苦追求下妥协了。在47年的时候张荔英再一次踏入婚姻的殿堂,对方是陈友仁生前的好友何永佶。
但在婚后不久张荔英便发现何永佶并不适合自己,何永佶在婚后尝试过许多的工作,但都做不长久。
而且他没有一个明确的志向,更是在多次工作受挫后安心的吃起了软饭,认为张荔英卖画就能养活两个人。
张荔英最初是不想结婚的,遇到陈永仁结婚是因为陈永仁能够算得上是人杰。所以虽说如今张荔英已经是二婚了,但也不代表什么人都能凑合着过。
所以张荔英和何永佶离婚了,之后张荔英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国,便前往新加坡发展。她当时本就在绘画界小有名气,在真正醉心于艺术后,绘画技术自然是突飞猛进。
后更是被新加坡政府授予文化艺术奖章,这是新加坡对张荔英一生在艺术界卓越成就与巨大贡献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