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电动汽车“最低价协议”破冰,欲替代高额关税?

汽车网评 2025-04-14 17:36:38

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宣布,欧盟与中国已同意探讨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以此取代欧盟自2024年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关税。这场持续近两年的“拉锯战”也算迎来转折点。这一纸协议,究竟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还是打开新局面呢?

告别关税战,规则重新定

过去,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最高征收45.3%的关税,这一举措让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举步难行。像某些车企销量就曾锐减超40%,不少车企直呼“压力山大”。

而新协议的出现,巧妙划定最低售价,既避免中国车企以低价“血拼”市场,又让车企能把利润实实在在揣进口袋,而不是以关税形式上交。

这也从“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转向携手制定新规则的阶段。正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所说,拆除贸易壁垒,远比筑起高墙更有意义。

合作将会发生的新局面

在产业链上,中国电池企业早已在欧洲布局。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建起 160GWh产能,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也纷纷加速建厂。欧盟计划 2030 年锂电池本土化率达到90%,正好与中国强大的电池供应链一拍即合,似乎会演变成“欧洲制造、中国技术”的新模式。

比亚迪计划在德国建第三工厂、奇瑞与西班牙车企合资,这些动作都在宣告,中欧汽车产业正从贸易对抗,迈向产能携手共进的新台阶。

技术上,虽然协议没直接涉及智能驾驶、车联网等,但这些领域早已成为两方合作的“暗线”。如华为与大众联合开发自动驾驶平台,stellantis与零跑合作研发电动车等,都凸显双方对技术标准互认的急切需求。若欧盟能在数据安全、智能系统认证与中国达成共识,估计双方融合速度会更快。

另外,在当前美国对华加征145%关税、对欧洲商品征收20%关税的背景下,中欧或通过最低机制打破僵局。

新协议下的隐患与挑战

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售价普遍低于本土车型30%-40%,最低价设定可能会 削弱这一优势。分析师梅松林指出,中国车企需转向智能座舱、超充网络等差异化渠道,并打破欧洲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

其次,最低价该如何随原材料价格波动调整?要知道欧盟内部不同国家对价格红线意见不一,该如何协调?尽管协议缓解关税压力,但中国车企还需在本地化生产与技术自主权之间找到平衡。

汽车网评:

这协议对国内车企来说,就像一把保护伞。毕竟有了这协议,能减少贸易风险的冲击,但它更是一个通往高端市场走的阶梯。虽然有了协议保障,但不能再依赖价格优势,要把自身技术实力提高,塑造好品牌形象,才能在激烈的欧洲市场站稳脚跟。

0 阅读:57

汽车网评

简介:国内车联网实时平台,专注汽车新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