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这座古城,私藏着一部“活史书“,更是鸠兹血脉东方美学觉醒!

鱼尔言美 2025-02-16 13:02:14

很久没有去古城了,今天走到附近的时,顺道去了一趟芜湖古城。虽然新年已过了,但古城依然还沉静在新年的氛围当中,街道两旁的红灯笼依旧高高挂着,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节日的余韵。

古色古香的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重而典雅,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依旧承载着岁月的痕迹,静谧而悠长。我忽然想起,似乎还没在我的文字中正式介绍这座古城,它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由九华中路、环城北路、环城东路、沿河路围合而成。

地处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是芜湖历史文化核心区域,古城占地面积约30公顷,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古城。它不仅是芜湖的标志性景点,更是这座城市文化的缩影。芜湖古城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时期在此设立了芜湖县。

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芜湖县治迁至现址。历史上,芜湖古城因战火屡遭焚毁,但又多次在原址重建,始终保留着完整的布局。现存的古城建筑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年,清代与民国时期又进行了多次修复。

2016年,芜湖古城启动了保护性开发,对古城内的建筑和街巷进行了修缮和复建。古城的修缮和开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整体格局,约60多栋文物建筑。今天走在古城里,发现它的开放面积又比以前扩大了不少。虽然古城的复建工作尚未完全结束,但新开放的衙署、文庙、城隍庙等景点,已经让古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行于古城,正月未尽,砖墙上意犹未足的红灯笼仍然悬着,对联上的墨迹还没被春天的雨水冲淡,檐角边刚射过来一束光,微风就落在了青石板街巷里。这座自西汉便落定的城池,总在冬春之交的混沌里,显出一派温柔的沧桑。

古城里除了一些老建筑,也有一些有底蕴的街巷,例如繁盛于明清时期花街、以及南正街、薪市街、儒林街、萧家巷等,这些街名古巷都芜湖缩影的一部分。花街在北宋时就已经是江南竹器北运的码头,竹篾匠人剖开翠竿,编成箩筐、灯笼罩,连檐下的雨珠都沾着竹香。我们小时候,这里依然有很多篾匠手艺人,他们用传统的手艺制作各种竹器,这种场景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

从花街右侧的一条小巷,就能走到能仁寺,我在写广济寺的文章《芜湖这座千年古寺,不仅坐拥市中心最好的位置还背靠青山,一步山林一步繁华,美绝了!》里提过,芜湖有四大古寺,这能仁寺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这是后来复建的,但能仁寺的黄墙红院,也深得很多热爱拍照人的喜爱,尤其是每年到了春天,院墙外的红梅次第绽放。红梅的艳丽与黄墙的沉稳,一动一静,相得益彰,为古城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热闹。

我一直都觉得腊梅和寺庙搭配是一种美学的极致。寺是梅的袈裟,梅是寺的偈语。能仁寺的黄墙在夕阳中泛着旧年历的昏黄,忽见一树红梅斜斜刺向檐角,像菩萨腕间垂落的玉净瓶,将经年香火都点化成寒香。暮色将合时,我站在能仁寺的梅树下,看最后一缕斜阳从黄墙身后落下。

檐角的铜铃与风絮语,恍若唐宋僧人在辩经。归途时,我又穿过花街,街道两侧的电子灯笼亮了,流苏在暮色里曳成一片朱红的雾。忽然想起萧云从画《太平山水图》时,是否也在此处被竹香绊住笔锋?这千年的城池终究是幅未干的水墨,我们皆是偶然滴落的墨点:

孙权迁县时的夯土声、明清瓦匠砌的蝴蝶脊、此刻拂过梅枝的春风,都在青石板的裂纹里悄然相认。这抹寒香从汉武大帝设县的竹简中来,从李白泊舟的青弋江上来,从所有重建与消逝的记忆褶皱中来。回首望去,谯楼的轮廓已隐入霓虹,古城的砖缝里藏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等待后人一点点去发现,我们也不过是行经在古城某一页的逗点,而故事永远在下一页。

芜湖的这个古城,私藏着一部芜湖的“活史书”,它们随着时间流淌,堆积成厚重的美,一路绽放在春风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