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斌:被誉“疫苗王”的疾控先锋,生命定格于四十五岁

现实生活聊黑白 2025-01-28 13:14:57

2022年4月17日,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政府事务中心高级经理曹晓斌因胆管癌医治无效离世,年仅45岁。这位在新冠疫情中冲锋一线的疾控专家、医学博士,被外界称为“疫苗王”,其骤然离世不仅令人痛惜,更折射出公共卫生工作者在时代重任下的奉献与隐痛。

一、从学术精英到抗疫先锋:职业生涯的“双重使命”

曹晓斌生于1976年,本科至博士均就读于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毕业后,他长期深耕疾控领域,曾在中国疾控中心负责外事工作,参与多项国际卫生合作项目。2021年12月,他加入科兴生物,担任政府事务中心高级经理,主攻卫生健康政策研究与传染病疫情研判。尽管在科兴任职仅四个月,但其专业背景使其迅速成为公司政策制定与疫情防控衔接的关键人物。

在新冠疫情期间,曹晓斌的工作聚焦于疫苗政策落地与公共卫生体系优化。科兴作为全球新冠疫苗供应的主力军(累计供应超28亿剂),其疫苗推广策略与各国监管政策的对接至关重要。曹晓斌凭借深厚的流行病学功底,参与了多国疫苗紧急使用授权(EUA)的申报支持工作,助力科兴疫苗进入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使用清单,并推动其在56个国家和地区的接种。同事评价他“专业且高效”,在疫情最严峻时期,常通宵达旦分析疫情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胆管癌的突袭:从确诊到离世仅一月

2022年3月中旬,曹晓斌因身体不适就医,被诊断为胆管癌晚期伴多发转移,仅一个月后便离世。胆管癌素有“隐匿杀手”之称,其早期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五年生存率不足10%。曹晓斌的病例凸显了这一疾病的凶险:肝内胆管癌的发病率近30年全球上升76%,中国更是激增84%,与肝吸虫感染、胆管结石等地域性高危因素密切相关。

医学界对胆管癌的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尽管靶向药物如英菲格拉替尼(FGFR2抑制剂)等为晚期患者带来希望,但其适应症狭窄且价格高昂。例如,2022年北京普惠健康保虽将此类药物纳入特药清单,但多数患者仍因基因突变筛选限制或经济压力难以获益。曹晓斌的早逝,既是个体命运的悲剧,亦暴露出罕见癌症防治体系的薄弱。

三、“疫苗王”称号的背后:光环与争议

曹晓斌被称为“疫苗王”,一方面源于其在科兴新冠疫苗全球推广中的角色,另一方面则与科兴的巨额利润相关联。2021年,科兴中维凭借新冠疫苗实现净利润约907亿元,占中国疫苗总支出的75%。然而,科兴疫苗的保护效力亦引发争议:新加坡研究显示,两剂科兴对Delta重症保护率为60%,低于辉瑞的90%;香港数据表明,60岁以上人群接种两剂科兴后重症保护率为72.2%,而辉瑞为89.6%。尽管曹晓斌未直接参与疫苗研发,但其政策研究职能使他成为公众审视科兴的象征性人物。

四、生命启示:公共卫生工作者的健康困境

曹晓斌的离世引发对公共卫生从业者健康状态的关注。新冠疫情中,疾控工作者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熬夜、饮食不规律成为常态,而胆管癌的高危因素(如慢性炎症、代谢紊乱)与此类职业特征高度重合。曹晓斌的案例警示,在构建全民健康屏障的同时,需加强对“健康守护者”自身的保护机制。

五、遗产与反思:科技向善的未竟之路

曹晓斌的职业生涯贯穿疾控体系改革与疫苗产业崛起两大主线。他留下的不仅是政策文件与疫情报告,更是一个亟待回答的命题:如何在追求疫苗覆盖率与商业利益的同时,提升技术有效性并保障科研伦理?科兴的暴利与其疫苗效力的争议,提示企业需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正如德国病毒学家陆蒙吉所言,未来抗疫需依赖能激发多样化免疫应答的疫苗技术,而非仅依赖抗体防御。

结语

曹晓斌的生命虽短暂,却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公共卫生图景。他是默默支撑疫苗巨轮的“隐形齿轮”,也是罕见癌症防治缺位的缩影。当“动态清零”转向“精准防控”,当mRNA技术冲击传统灭活疫苗,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医学进步既需仰望星空的创新,亦需脚踏实地的关怀——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才是真正的“疫苗之王”。

0 阅读:0

现实生活聊黑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