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37年中日空战,三天击落日军28架飞机,石井义剖腹自杀

睿渊评历史文化 2024-12-23 14:26:40

1937年,杭州的天空下,英雄与亡魂在交错中书写了一场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那一年的夏天,笕桥机场热浪翻滚,地面上的飞行员们忙着降落与起飞,丝毫不知头顶的死神正悄然逼近。

直到那一排轰炸机的黑影掠过,凄厉的警报声才划破机场的宁静。

短短30分钟,日军的“九六式”轰炸机被击落数架,剩下的狼狈逃窜。

谁也没料到,这场“空中猎杀”不仅让日军颜面扫地,还逼得他们的航空队长剖腹自杀。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时的中日空战,说是力量悬殊毫不为过。

中国空军可用的战斗机只有300来架,而日军的飞机数量足足是中国的七倍。

更别提当时的中国空军,装备老旧,武器弹药全靠进口,连零件都得从国外买。

相比之下,日本不仅能自产飞机,还能源源不断制造弹药和补给资源。

就在这样绝对的劣势下,中国空军硬是用智慧和勇气打出了一场让对手胆寒的胜利。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的第三天,日军决定对中国空军的核心设施——杭州笕桥机场动手。

18架“九六式”轰炸机从台湾北部机场起飞,目标直指杭州。

每架飞机都载着两枚250公斤级的重磅炸弹,试图一举摧毁中国空军的命脉。

日军原本计划派战斗机护航,但因天气恶劣,护航任务被取消。

这一失误成了他们的致命伤。

傍晚时分,日军轰炸机如约而至。

机群排成一字,气势汹汹地飞向笕桥机场。

此时,中国空军的飞行员们刚从河南赶来,部分飞机还在降落,部分则在做警戒飞行。

正在机场指挥的高志航大队长,抬头望见天边的敌机,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他没有无线电,只能用手势指挥队员起飞迎战。

还未着陆的战斗机迅速拉升起飞,空中的战斗机则果断俯冲拦截,几架飞机协同作战,迅速打乱了日军的阵型。

高志航亲自驾驶美制“霍克-3”战斗机升空,带领僚机围剿敌机。

日军的轰炸机虽然火力强,但机动性差,面对中国飞行员的高超战术,很快被击落了数架。

不到半小时,日军损失惨重,剩余的飞机仓皇逃回福建,无一枚炸弹能够落在笕桥机场。

这场战斗,让中国空军以零损失的代价,打破了日军“空中无敌”的神话。

日军显然不甘心。

次日,日军从航空母舰“加贺号”上再次派出45架飞机,包括16架轰炸机和29架战斗机,气势汹汹地扑向杭州。

这一次,他们吸取了教训,调整了战术,将编队分为三层,试图用火力网压制中国空军。

面对敌我装备差距,高志航再次展现了非凡的指挥才能。

他一边命令己方飞机分散敌机阵型,一边呼叫增援,打算用前后夹击的方式击溃敌人。

杭州上空,双方展开了一场追逐与反追逐的空战。

中国飞行员们明白硬碰硬肯定吃亏,于是故意拖延战斗时间,消耗日军飞机的燃料。

果然,没过多久,日军的机群开始显露疲态,就在他们准备撤退时,中国第五飞行大队突然从海面方向杀出,将敌人彻底包围。

短短数小时,17架日军飞机被击落,剩余的狼狈撤退。

这一战后,日军“木更津”和“鹿屋”航空队的精锐部队损失过半,轰炸任务被迫中止。

这场战斗的结局,意外地引发了一场内部风暴。

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将失败的责任推给木更津航空队的队长石井义。

这位自尊心极强的指挥官承受不住羞辱,选择剖腹自杀,以死谢罪。

日军的“空中精锐”在短短三天内连遭重创,士气跌至谷底。

这场胜利背后,是中国空军的悲壮与无奈。

淞沪会战结束后,空军的驱逐机部队几乎被全歼,300架飞机所剩无几。

相比之下,日本的工业能力让他们可以迅速补充损失。

而中国,不仅飞行员资源匮乏,连飞机的维修和弹药供应都成问题。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寥寥,反而给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战争资源。

中国空军的胜利再辉煌,也难以改变这场战争的残酷结局。

有人说,历史的书写往往倾向于胜者,但这些被遗忘的英雄们却用生命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相:即使实力悬殊,我们也从未放弃抵抗。

笕桥的天空,曾洒满热血,也曾燃起希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