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本是用来打压对手的,但这场围绕华为的芯片制裁,非但没有摧毁目标,反而让自己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来风光无限的高通,如今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之一。为什么本该是赢家的美国芯片巨头,反倒被华为麒麟“咸鱼翻身”逼到了墙角?是制裁的用力过猛,还是全球化供应链的反噬?
事情还得从三年前的那场“断芯风波”说起。当时,美方一纸制裁断掉了华为的芯片供应,高通的骁龙芯片也被美方限制向华为出口,彻底封堵了华为的硬件发展之路。按理说,这一刀砍下去,华为就得从“巨人”变“矮子”。可没想到,华为反而靠着技术积累,硬是啃下了一块别人眼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骨头”。
这次麒麟芯片的“复活”,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被制裁之前,华为就已经悄悄下了不少功夫。2013年推出的麒麟910,就是它自研芯片的第一步。别看当时的性能被骂得体无完肤,但人家耐得住寂寞,一步步迭代、优化。这种积累到了制裁那一刻,就成了华为的救命稻草。哪怕一时被逼到绝境,麒麟也没彻底断代,用了短短三年就重新回到市场。
现在的华为Mate 60系列,搭载的麒麟芯片不仅具备强大的5G性能,还能在中高端市场和高通掰掰手腕。
技术自主化这事儿,说着容易,做起来可难了去了。要不是华为在芯片设计、通信领域早有积累,这次麒麟芯片的回归怕是得再拖个好几年。可以说,美方的制裁确实让华为遭了不少罪,但也让它明白了一个道理:靠人不如靠己。说白了,这次制裁成了华为技术突破的“催化剂”。
在制裁刚开始的时候,高通可是狠狠赚了一波。华为被限制后,其他中国厂商纷纷转向高通骁龙芯片,短期内帮它赚得盆满钵满。但风光没持续多久,高通就发现自己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为什么?因为华为“不争气”的麒麟芯片又杀回来了。
曾经,高通靠骁龙芯片在高端市场几乎“独孤求败”。但现在,华为的麒麟芯片不但技术追了上来,还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最要命的是,美方的制裁政策还削弱了高通自身的出口能力。根据相关数据,2023年高通从中国市场的营收就下滑了约30%,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华为市场份额回归带来的冲击。
说到底,高通的问题不全是外部压力,内部也有不少“雷”。比如它的“高通税”——靠专利授权模式赚取巨额利润。这种模式虽然曾经让高通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时间一长,免不了招人烦。早些年,苹果就和高通因为过高的专利费杠上了,闹得满世界都是专利诉讼案。
尽管两家最后和解了,可这一事件让行业看清了高通商业模式的“隐疾”:一旦产业转型或技术升级,过度依赖专利费的高通能不能跟得上节奏?
在高通被多重压力逼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它的老对手联发科却悄咪咪崛起了。联发科这两年可谓顺风顺水,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上,靠着天玑系列芯片大赚特赚。数据显示,2023年,联发科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超过高通,坐稳了“芯片一哥”的位置。
不过,联发科的目标可不仅仅是中低端市场。它现在也开始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比如推出了天玑9000系列来挑战高通骁龙8系列的地位。
但这里就有个问题:高端市场的技术门槛和用户要求比中低端市场高得多,联发科能不能在这片红海里站稳脚跟,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与此同时,芯片代工领域也上演着另一场“大戏”。高通原本将芯片代工交给了台积电,但随着制程技术的推进,高通为了降低成本,又考虑重新转向三星代工。这一决定不仅说明了三星和台积电的竞争有多激烈,也暴露出高通为了生存不得不精打细算。三星虽然在2nm制程上比台积电略显逊色,但它以更低的成本抢客户的策略,确实让台积电感受到了威胁。
美方的芯片制裁不仅改变了中美之间的科技合作关系,还掀起了全球供应链的一场“大地震”。
比如日本和韩国的一些科技企业,现在也开始重新评估和美企的合作。为了降低对美国技术的依赖,这些国家甚至出台了鼓励本土技术发展的政策,试图打造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这种连锁效应也在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任何单方面的制裁行动都可能带来反噬。高通的困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短期看,它似乎受益于政策保护;但长期看,丢失的市场份额和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正在一点点侵蚀它的竞争力。
从华为麒麟的强势回归,到高通的衰退,再到联发科的崛起和三星的野心,这一连串事件折射出全球芯片行业的复杂格局。这些巨头之间既有你死我活的竞争,也有无法割裂的依赖关系。未来,如何在竞争中找到合作的机会点,可能才是科技巨头们能否长期生存的关键。
有句老话说得好:“鸡蛋碰石头,谁硬谁知道。”美方的芯片制裁,本想打压对手,但最终的后果却告诉我们,技术封锁和市场孤立或许在短期内奏效,但长期来看,没有人能成为赢家。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