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声称厌恶上海话的人,他们或许在抗拒的,并非仅仅是语言本身

上海云河 2024-07-28 15:09:23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尤其是那些关于“上海话”的微妙而复杂的变化。曾几何时,上海话是我们共同的纽带,是弄堂里的亲切,是街角咖啡馆里的温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似乎变成了一种引发争议、甚至疾病的存在。这究竟是怎么了?我们的上海,是不是真的“病”了?

记得小时候,弄堂里回荡着的是软糯的上海话,那是我们最自然的交流方式。但不知从何时起,上海的大街小巷充斥着各种口音的普通话,而本地的小孩,竟然渐渐不会说上海话了。这种变化,初时并未引起太多注意,直到那些声称“听到上海话就恶心头晕,甚至呕吐”的声音出现,我才意识到,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

医生们将这种症状诊断为一种心理疾病,一种需要治疗、可以治愈的病。这让我不禁思考:语言,这种本应连接人心的桥梁,何以成为了某些人心中的障碍,甚至毒药?是他们真的无法适应,还是我们的上海话,真的有那么难以入耳?

我想,问题的根源或许并不在于上海话本身,而在于那些深层次的、关于身份、归属和接纳的问题。上海,以其特有的宽容和包容,成为了无数人追梦的热土。但宽容不是没有底线的,当宽容被误解为放任,当包容变成了纵容,问题便悄然滋生。

那些声称厌恶上海话的人,他们或许在抗拒的,并非仅仅是语言本身,而是那种深植于语言中的文化认同和地域标签。在他们眼中,上海话可能成了一种排他性的象征,一种让他们感到自己永远只是“外地人”的标志。这种心理上的隔阂,远比语言上的障碍更加难以逾越。

然而,让我感到无奈的是,这种状况似乎愈演愈烈,患者群体不断扩大,甚至连一些本地人也“染”上了这种“病”。这难道意味着,我们的上海,正在失去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标识吗?

我必须承认,面对这样的变化,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上海,这座曾经以海纳百川著称的城市,如今却在语言的海洋中迷失了方向。我们的宽容和包容,似乎并没有换来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反而让一些人有了更多的理由去排斥和抵触。

那么,出路在哪里?我们的上海话,难道真的注定要成为历史的回响,只能在老一辈的口中依稀可闻?我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我相信,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上海话也不例外。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情感的寄托。

或许,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治疗那些“听到上海话就恶心”的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重新审视和定义我们的宽容和包容。宽容不意味着放弃自我,包容也不等于无原则的妥协。我们应该在尊重多元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让上海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同时,对于那些真正愿意融入上海社会的人来说,学习并理解上海话,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理解的起点。当我们愿意跨出那一步,去聆听、去模仿、去接纳,那些所谓的“病症”或许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无论上海如何变迁,无论语言如何更迭,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是不变的。那就是开放、包容、进取。只要我们坚守这份精神,上海就永远不会“病”,我们的上海话,也终将找到它在新时代的位置。

因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有一种声音,始终回荡在我们的心间,那便是家的呼唤,是根的牵绊。

0 阅读:6

上海云河

简介:简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