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品种对比,现象级,喀斯特地貌种植,小麦抗瘠薄体系
你能想象吗?在喀斯特地貌那种土地贫瘠的地方,也能让小麦长得不错。你知道现在很多地方种小麦,不是产量上不去,就是质量不好。其实,这里面有不少的学问呢。
就拿这七年的时间来说,我了解到一个小地方的种小麦的事儿。有个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他老家的事,他老家是华北的一个小村落,周边有大片的喀斯特地貌。那种地貌啊,到处是石头,土壤层特别薄。以前啊,种小麦就跟打仗似的,全看老天爷心情。稍微干旱一点,小麦苗就焉了;要是碰上点雨涝,又烂根。
我有个朋友叫李大哥,他在当地是种地的好把式。以前种小麦啊,就跟老一辈传下来的办法一样,根本不管啥品种不品种的。有一年,村里来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说要做个七年品种对比实验,看看不同品种的小麦在这种喀斯特地貌上的表现。一开始啊,大家都没当回事儿,觉得这就是瞎折腾。
可是啊,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真就看出不一样的地方了。咱们先对比几种小麦品种吧。有一种叫小偃 60 的小麦,刚种下去的时候就发现它的苗特别细弱,跟个小豆芽菜似的,看着就没精神。还有那种郑麦 366 ,开始的时候长得倒是挺快的,但是没几天就开始发黄,叶子也有点卷曲。这时候啊,村里的人都开始议论纷纷,觉得这品种不适合在喀斯特地貌种。
但是啊,还有一个叫西农 979 的小麦品种,就开始有点不一样的表现了。种下去大概一个月左右,它虽然不像郑麦 366 那样长得快,但是它的叶子一直是绿油油的,根系也扎得比较深。过了七天,再去看的时候,西农 979 的小苗好像稍微强壮了一点,周围的土都被它抓得更紧实了。这可让李大哥他们几个爱琢磨的人来了兴趣。
这时候啊,大家就开始关注这块土地上小麦的生长情况了。再过了十五天,西农 979 不仅长得稳,而且还在慢慢地分蘖。这可让那些一直盯着看的人有点惊讶了。其他的一些小麦品种,有的还在停滞不前,甚至有的都开始有点干枯的迹象了。
又过了一个月,这小麦进入了关键的生长期。西农 979 整体长得非常茁壮,麦穗也开始鼓起来了。和它一起种的那些品种呢,差距就越来越大。有些品种麦穗小得可怜,有些虽然麦穗大,但是穗粒数特别少。这时候村里又开了个会,大家就开始讨论,为啥西农 979 在这里能长得这么好。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喀斯特地貌虽然土壤不好,水分也不好保持,但是西农 979 适应能力强。它的根系比较发达,能深入土壤更深的地方去吸收水分和养分。就像你在一个有很多难题的环境里,如果你有很强的应变能力,那你就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而且啊,不同地区的情况也不一样。我在网上还看到广东那边的一个案例,广东有些地方是红壤为主,土质也有一定的贫瘠情况。有个农户老张,他那边种小麦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对比。他试了几个品种,其中有一个叫做扬麦 23 的,在前期生长的时候,它对养分的需求比较大。如果施肥不及时,就长得特别慢。而另一个叫做宁麦 13 的品种,相对来说就比较耐瘠薄一些,在同样的施肥量下,宁麦 13 的生长情况就要比扬麦 23 稍微好一点。
再回到这个华北喀斯特地貌那边的农场,这七年的品种对比实验一直都在持续。到第七年的时候,西农 979 的产量和品质在整个对比中都是表现出众的。它不仅产量稳定,而且小麦的麦粒饱满,磨出来的面粉做面条,那口感又筋道又有嚼劲。
这事儿啊,让我想到我们平时种点小绿植也是一样的道理。就像种多肉的时候,不同的品种在同一个花盆里,有的长得圆滚滚,水灵灵的,有的却皱巴巴的。这和小麦在不同地貌上的表现其实是相通的。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脾气,每一种环境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喀斯特地貌这种比较特殊的地方能种出这么好的小麦,真的很不容易。这也让我不禁思考,如果是其他比较恶劣的环境呢?比如说沙漠边缘或者是高寒山区。那里的农作物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是不是也有像西农 979 这样能适应恶劣环境的优秀品种在默默存在着呢?这也是我们现在农业发展中值得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