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山上任兰州军区司令,刹住向上级送瓜果歪风,说恶人由他来做

今记谈历史 2024-10-20 08:52:37

前言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郑维山将军以赫赫战功铸就了不朽传奇,他的英勇与智慧在战场上熠熠生辉。当然,这位开国中将的非凡之处,不仅限于战场的辉煌。1982年底,当郑维山重任在肩,接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之际,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决心,向军区内一项长期存在的歪风陋习发起了挑战。一次基层调研的偶然发现,竟牵出了一场关于纪律、荣誉与士兵利益的深刻变革。郑维山如何以身作则,力刹歪风,赢得官兵衷心拥护?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不仅彰显了将军的铁血柔情,更映射出他对军队深沉的爱与国家高度的责任感,引人一探究竟。

以身作则,禁送白兰瓜

在共和国的辉煌历程中,郑维山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军事将领。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1982年底,这位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中将,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这一任命,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他深厚信任的体现。

郑维山,1915年出生于河北省怀安县。早年投身革命,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每一次战斗都留下了他英勇的身影。他曾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参与指挥了神头岭、长乐村等著名战斗,屡建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为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对于郑维山来说,1982年的这次复出,意味着新的挑战和使命。面对中央军委的信任和重托,他心潮澎湃,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誓言要以实际行动回报这份信任,誓要在军区工作中再创佳绩。复出后的郑维山,没有沉浸在过往的荣耀中,而是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深知,要了解军区的真实情况,就必须深入基层,倾听官兵的声音。于是,他开始了频繁的基层调研,每一次调研都让他对军区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天下午,当郑维山从一次基层调研中归来,他的心中已经装满了对军区现状的深刻洞察。回到办公室,他立即召集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准备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商讨。会议一开始,郑维山就直截了当地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每年都往军委和总部送白兰瓜吗?”

这个问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各部门负责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回答:“是的。”这个习俗,在西北地区似乎已成惯例,每年瓜果丰收时,军区都会挑选一些优质的白兰瓜送往北京,以表达对上级的敬意和感激。

但是,郑维山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深知这个习俗背后的深层含义,但更清楚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他眉头微皱,声音坚定而有力地说道:“从今年开始,我们不要再送了。”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诧异的低语声。有人不解地问道:“西北地区盛产瓜果,这也不是贵重的东西,往北京送点未尝不可。这些年都是这样做的,突然不送了,总部机关会怎么看我们呢?”

面对这样的质疑,郑维山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缓缓地说道:“按常理来说,基层人员去北京出差或开会,给上级带个水果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现在基层官兵已经反映了这件事,我们就必须要重视起来。”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他的决心。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的立场,郑维山继续阐述道:“我们身为军人,应该以身作则,严格遵守纪律。送白兰瓜虽然看似是一件小事,但背后却反映出了我们的纪律观念和作风建设。如果连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到自律,那么又如何能够在更大的事情上保持清醒和坚定呢?”

白兰瓜背后的待遇之问

其实这背后都要从一场调研说起,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郑维山将军踏上了前往白银某团的调研旅程。作为一位既精通军事又心系民生的将领,他始终将战士们的福祉放在首位。这次调研,对他而言,不仅是一次例行公事,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抵达目的地后,郑维山没有急于召开冗长的会议或听取汇报,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直接且质朴的路径——与战士们闲聊。他相信,只有通过与战士们面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触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

在生产班的营房里,郑维山与战士们围坐一圈,气氛轻松而融洽。就在大家谈笑风生之际,一盘切好的白兰瓜被端了上来,成为了这次闲聊的意外“嘉宾”。郑维山拿起一块瓜,品尝着那清甜的味道,同时询问起瓜的产量和分配情况。

战士们纷纷表示,这里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每年白兰瓜的产量都十分可观。他们的言语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自豪与满足。然而,当郑维山进一步询问每位战士每年能否享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时,气氛突然变得微妙起来。

生产班的战士一时语塞,场面略显尴尬。班长见状,出面打破沉默,声称瓜的产量足够大,大家都能分到。但郑维山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鼓励战士们坦诚相告,强调自己下基层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无论大小。

在郑维山的耐心引导下,战士们终于敞开了心扉,道出了实情。他们坦言,虽然白兰瓜的产量确实不错,但并非每位战士都能如愿以偿地品尝到。一方面,瓜地有限,产量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每年瓜熟之际,大部分瓜都被送往军区,据说是为了供给总部机关。这样一来,真正落到战士们手中的瓜就所剩无几了。每人每年能尝到一两块已属难得,遇上自然灾害、收成不佳时,战士们甚至连自己种的瓜都吃不上。

战士们的诉说,让郑维山深感震撼。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白兰瓜的问题,更是关乎战士们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大事。他当即表示,会将这一情况如实反映上去,力求改善战士们的待遇,确保他们也能享受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

郑维山回到军区后,立即着手调查此事。他查阅了近年来的瓜果分配记录,发现确实存在战士们所反映的问题。每年,军区都会将官兵们辛勤种植的瓜果送往北京,以此作为沟通感情的桥梁。这种做法,在郑维山看来,无疑是拿着公家的东西为自己走后门创造条件,是一种严重的歪风邪气。

他深知,这股歪风如果不刹住,将会愈演愈烈,最终侵蚀军区的肌体。于是,郑维山决定采取行动。他召集了军区的高层领导,将自己在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和盘托出,并提出了整改意见。他要求军区立即停止将官兵们种植的瓜果送往北京的做法,转而将这些瓜果分配给战士们享用。

力刹歪风,维护官兵利益

郑维山,这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以其果断的决策和坚定的执行力,为兰州军区的作风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时间回溯至那个决定性的时刻,当郑维山初掌兰州军区,便面临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每年,军区都会向北京输送大量瓜果,这一传统做法虽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却触及了军队作风与官兵利益的核心。面对这一积习,郑维山没有选择视而不见,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回到军区机关的第一天,郑维山便召集了高层会议,将基层官兵的反映公之于众。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个问题,基层官兵已经反映多次,我们必须重视。从大处着眼,这是机关的作风问题;往小处说,这也是对士兵利益的侵占。因此,我决定,从今年起,停止往北京送瓜果的做法。”

这一决定,无疑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郑维山深知,这一举措可能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甚至引发一些人的不满。但他更清楚,作为军区的领导者,他的责任就是维护军队的纪律和作风,保障官兵的切身利益。因此,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路,并坦然接受了可能带来的后果。

在会议上,郑维山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大家有意见,或者觉得这些年都是这样做的,突然不送了,面子上过不去,也怕军委总部机关有意见,那么,所有的责任都由我来承担。恶人,由我来做。”这番话,不仅展现了他的担当精神,更赢得了在场官兵的敬佩和尊重。

就这样,在郑维山的坚持下,兰州军区从他上任的那一年起,便彻底改变了往军委总部送瓜果的做法。这一决定,不仅得到了基层官兵的热烈拥护和支持,更出乎意料的是,军委和总部机关也对此表示了理解和支持,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郑维山深知,刹住歪风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确保军区的作风建设能够持续好转。因此,在上任后,他不仅在练兵备战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更是在作风建设上狠下功夫。他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为官兵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在他的带领下,军区上下迅速掀起了一股清风正气。那些曾经存在于军区机关中的不良风气,逐渐被正气所取代。官兵们的工作心气也顺了,整个军区呈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更体现在每一次的练兵备战和实战演练中。

郑维山的这一决定,不仅仅是对军区作风问题的一次整顿,更是对官兵利益的一次有力维护。他深知,只有真正关心官兵的切身利益,才能赢得他们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他总是关心官兵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关怀和爱护,让官兵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激发了他们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和决心。在郑维山的领导下,兰州军区不仅在作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更在练兵备战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深知,只有平时练得硬,战时才能打得赢。因此,他始终坚持从严治军、从严治训的原则,不断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和战斗能力。在他的带领下,兰州军区逐渐发展成为一支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的过硬部队。

结语

展望未来,郑维山将军的严谨作风与深厚军情将继续激励着新一代军人。他以身作则,刹住歪风,不仅整顿了军区作风,更维护了官兵利益,这种精神是军队宝贵的财富。我们应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确保军队作风建设持续好转,让正气充盈军营。同时,我们也应像郑维山那样,深入基层,倾听官兵声音,以实际行动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赢得真心拥护。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深受人民信赖的军队而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