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标调法是一种用于记录和分析声调的语言学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和描述汉语等声调语言中声调的高低变化。它由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现已成为国际音标(IPA)中标注声调的标准方法之一。

五度标调法将声调的高低变化分为五个等级,用数字1到5表示:
- 1:最低音高
- 2:次低音高
- 3:中音高
- 4:次高音高
- 5:最高音高
通过这五个等级,可以精确地描述声调的音高变化。例如,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可以用五度标调法表示为:
1. 第一声(阴平):高平调,标为 55(从最高音到最高音)。
2. 第二声(阳平):升调,标为 35(从中音到最高音)。
3. 第三声(上声):降升调,标为 214(从次低音到最低音再到中音)。
4. 第四声(去声):降调,标为 51(从最高音到最低音)。
五度标调法的优点1. 直观性:通过数字表示声调的高低变化,简单易懂。
2. 普适性:适用于各种声调语言,不仅限于汉语。
3. 精确性:能够准确记录声调的音高变化,便于语言学研究。
五度标调法的应用1. 汉语方言研究:用于记录和分析汉语各方言的声调系统。
2. 语言教学:帮助学习者掌握声调语言的发音规律。
3. 语音合成与识别:为计算机语音处理提供声调模型。
示例以普通话为例:
- “妈”(第一声):55
- “麻”(第二声):35
- “马”(第三声):214
- “骂”(第四声):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