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五大野战军系统,除去规模而言,究竟哪家战斗力最强?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所处地域和面对敌军力量不同,不好作横向比较。朝鲜战场是真正的炼金场,在同样的地理环境面对同样的敌人,轮流上前线的各家野战军,显示出了不同水平。
从本期开始,将系列评价各大野战军抗美援朝作战的战斗力。
一、入朝作战之主力
入朝作战的军级单位列表如下(后附时任军长姓名):
第一批,志愿军十三兵团所属各军,1950年10月入朝。
三十八(梁兴初)、三十九(吴信泉)、四十(温玉成)、四十二(吴瑞林)、五十(曾泽生)、六十六军(萧新槐)。
前四个皆四野,五十军系滇军六十军改编而来,六十六军是华北部队,晋察冀老一纵。
第二批,志愿军九兵团所属各军,1950年11月入朝。
二十军(张翼翔)、二十六军(张仁初)、二十七军(彭德清)。皆三野部队。
第三批,志愿军十九兵团、三兵团所属各军,1951年3月入朝。
十九兵团:六十三军(傅崇碧)、六十四军(曾思玉)、六十五军(萧应棠),华北部队。
三兵团:十二军(曾绍山)、十五军(秦基伟)、六十军(韦杰)。前两个二野部队,六十军华北部队。
第四批,四十七军,1951年4月入朝。
四十七军(曹里怀),四野部队。
第五批,志愿军二十兵团,1951年7月入朝。
六十七军(李湘)、六十八军(陈坊仁),华北部队。
第六批,1952年9月入朝。
四十六军(萧全夫),四野部队;二十三军(钟国楚),二十四军(张震),三野部队。
第七批,1952年12月至1953年2月入朝。
十六军(尹先炳)二野部队;五十四军(丁盛),四野部队,一军(王新廷)。
此外还有担负机场修建任务的董其武二十三兵团,未参与作战,兹不列。
五家野战军都上了朝鲜,区别是多少不同、打的仗规模大小不同。
以硬仗大仗而论,当以前五次战役为主,参战的主要是四野、三野、二野和华北部队。
本期主要评价四野部队,先拣着四野的事情说。
四野承包了第一次、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将我军运动战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提到运动战,各大野战军都会,打国民党军之所以能胜,运动战是离不了的法宝。
不过抗美援朝战争只有四野打运动战打得相对痛快,三野次之,其他部队很难有机会发挥运动战特长。因为第五次战役后,美军摸清了志愿军套路,在巩固纵深防御和要点争夺上做得非常扎实,摸索出磁性战术这种非常有针对性的套路,不给志愿军大踏步进退的机会,敌我进入阵地相持阶段。
所以,不能以一次性大量歼灭敌军的运动战来论高低。今天评价四野选取的历史断面,是第四次战役由攻转守的横城、砥平里两场战斗。
二、极度艰难仍取胜
第四次战役发起是被动的,希望通过“西顶东反”之策,破坏美军东线和中线进攻阵势,进而瓦解其整体进攻。
志愿军当时损耗极大,急需补充。三十八军入朝时兵力近5万人,第四次战役发起时伤亡1万多人未得到补充,只能投入3.3万人,多数连队战兵只有入朝时的三分之二,少数仅剩一半。盖因三十八军每次战役都是主力,人力物力已经发挥到极致。
四十军也差不多,四十军119师师长徐国夫回忆说,他们每连人数从100多人下降到70多人,平均每个步兵团只有六七百人。按,徐师长此说似乎有所夸张。三十九军117师的损失与119师略同,但仍有7000余人,除去师直机关和直属部队,每团保持1500人以上应当不成问题。但与入朝初期每团约3000人的巅峰水平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困难是很大的。
但在敌军大举反攻之际,又不得不忍着疲劳、饥饿和弹药匮乏的困难,积极地组织反击。
西顶东反的整体战役设计很高明,下面部队执行的也相当到位。
西线汉江以南阻击战,五十军拼出老命阻击美军猛烈进攻,全军打的伤亡一半,基本丧失战斗力,不得不退过汉江休整。三十八军本来最擅长的是攻坚,向来以攻击迅猛、效率奇高、又稳又狠著称。这次战役担负防御阻击任务,全军上下牢骚确实不少,真正打起来又非常拼命,基本完成吸引美军主力、为东线和中线赢得反击时间的任务。
三十八军在这次阻击战中,不仅靠死守死扛,还敢于在美军强大炮火前适时组织反击,哪怕是局部战术层面的反击,也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东线横城反击战,是第四次战役中打的最漂亮的战斗。
在有时间、有空间的情况下打敌军突出部,也有多种打法,比如围而困之坐等打援,比如围而攻之尽快解决,再比如求得最大面积的致敌崩溃,这三种打法都能起到破解敌攻势部署的作用。
邓华的时间窗口并不长,汉江那边打得血肉横飞,一切时间都是西线将士们用命换来的。东边怎么打,非常考验首长的定力和决心。一般来说,上述三种打法,以第三种见效最快,志司的目的是破解敌人攻势,而非歼灭其有生力量,只要把韩8师、5师打得狼奔豕突,我军在后面追蹑之,进而把美军阵形冲乱即可。
围困打援在国内战场效率最高,因国军救援能力较弱,加之决心不坚,空军配合通常不得力。美军战场通信极为快捷,兵力调动亦快,赴援决心非常坚决,往往比阻击到底的决心还大,尤其空军支援力度非常大,故围敌打援在朝鲜战场基本弃之不用。
唯第二种其实风险很大,万一围歼时间长,引发美军来援怎么办?或者因围歼韩军消耗太长时间,使美军巩固了二线防御怎么办?
邓华选择了第二种,临场反应很快,部署很有力,效果也比较好。三十九军117师担任横城方向主攻任务,以师攻师,把韩8师打得丢盔弃甲,直接带乱了美军第2师的阵形。
总的战役部署上鲜明体现了四野的风格,即大范围的多层迂回包围,战役层面以军为单位进行远距离多层穿插,战术层面上以师、团为单位多层分割包围,使敌处处受攻处处被围。
这既是邓华个人素质优秀所致,与军、师各级指挥员长久以来养成的敏捷、快速、准确的指挥作用也有很大关系。
横城反击战,韩军8师遭到毁灭性打击,全师一万余人,逃回3200余人,多数是后勤人员,被歼灭7400余人。美军和荷兰营共损失2000余人,其名包括一个建制的美军2师炮兵营。志愿军统计,单是生擒活捉的即达6890人,前三次战役都没有这么辉煌的战果。
虽然仍没有达成歼灭美军团一级战斗单位的目标,但其影响仍然很大,韩军对志愿军的恐惧仍在加剧,这也直接影响到砥平里战斗。砥平里美军23团出于对志愿军凶猛的进攻的忌惮,起初并不想坚守,想退守原州。包括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也作如此想,若不是李奇微力排众议叫停后退,砥平里很可能不占而弃。
我们不能因为砥平里没打好,而否定志愿军这一阶段作战。能在那样艰苦条件下还打胜仗,已经很好了。
三、急剧转换节奏见素质
第四次战役由攻转守,这是战争中极为凶险、极为被动的情况,部队会不会遭受重大损失,既取决于敌方进攻力量和毁伤效果,更取决于己方防守部署和临场作战。
而后者,基本取决于部队战术素养。
通常有哪几个方面呢?
第一,部队自信心。越是见过大世面、打过大仗的,在极端危险条件下越不慌。这方面四野没话讲,五大野战部队,也就三野能和四野比一比。
第二,师、团一线部队的战场自适应能力,包括情况侦察判断、执行力、配合、指挥调度等等。其实在横城反击战过程中,六十六军与四野各军相比,在这方面就显示出差距。六十六军担负外围分割任务,但迟迟未能按邓指规定的时间穿插到位,举一个例子,六十六军担负的是在最南端切断横城敌军的退路。六十六军用一个师担任主攻,两个师向南穿插迂回。结果在迂回路线上发生较大失误,一个师自西北向东南进军,一个师自东北向西南进军,两个师的穿插路线形成一个大大的叉号,行军之中路线交叉,造成混乱,严重影响行军速度。最后到达指定迂回地点,比邓指要求的晚了一天。晚的这一天,使战果极大压缩。
众所周知,打溃退之敌是效率最高、最易大量俘虏和缴获的,但六十六军阵地设阻准备时间少了一天,打起来不免仓促忙乱。六十六军在横城反击战中毙伤俘敌5501人(三十九军11师歼灭3334人,四十军歼灭4079人,四十二军歼灭2506人),虽较各军最多,但原因是战斗时机好,是痛打落水狗,如果按要求甚至提前到达,这个战果必将更大。正是因为六十六军的迟缓(当然四十二军125师也晚了),致使美军2师、韩8师师部和3师大部逃脱。
第三,斗志和韧劲。这方面主要考验部队的传统和精气神。传统越悠久,部队凝聚力越强,越注重部队荣誉。这种东西虽然是无形的,却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精神力量。四野部队绝大多数都能追溯到红军时期,师以上指挥员基本都是老红军出身。
砥平里攻坚受挫后,志愿军全线转入运动防御,通俗讲就是一边打一边撤。
缺乏战斗素养的部队,很容易打成溃退战,一路狂奔、不成队伍,无论是国内战场的国民党军还是朝鲜战场的韩军,都是这种情形。
四野部队在这次运动防御中,经历了艰难的节奏转换,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绝大部分单位都出现了简并营、连甚至团级战斗单位的情况,因为兵力损耗太大了,营级单位打到几剩几十个人比比皆是。
但难能可贵的是,志愿军避免了两个严重问题:
第一,成功遏制了李奇微“撕裂者行动”对我中央阵线的切割,东西两线始终保持完整、平齐,没有给美军留下分割包围和侧后迂回的机会。李奇微哀叹,
第二,没有出现成建制被美军歼灭的情况。没有一个团指挥所被打掉。这说明志愿军整个运动防御和后退过程中,各级指挥机构的指挥调度很在线。
可观之处基本都是战术级的。
第一,部队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原则,得到大面积广泛推广。这种打法在国内战场也有,但因为国军进攻火力并不强,并没有确立为标准作战原则。四野部队早在1947年就开始系统地战术教学训练,有这方面的意识,志司一旦提出来,下面部队反应很快,落实很好。唯独弱一些的是四十二军。
第二,防御战术运用的很快,尤其是结合地形。四野以往在国内作战,对地形利用没有成熟的概念,一者是东北地形平坦,无甚可用;二者对手不强;三者以进攻战术为多。运动防御阶段,四野各军虽然也有一些惯性依赖,更想用阵前反突击解决问题,但领教了美军强大火力后,很快吸取教训,转而依靠地形做文章,对美军火力造成很大削弱。四十军的战史记录中,对连、排、班各级防御作战给予大篇幅描写,防御阶段涌现出很多战斗英雄,都是防御战术运用较多且有效的例证。
第四次战役是历次战役中最为特殊的一战,志愿军在战斗力几尽枯竭的情况下,顶住美军长达70天的猛攻,换了别家野战军主力上来作战,很难打出四野部队这样的水平。
15军最强,上甘岭该神剧是典型挂羊头卖狗肉,披着历史剧外衣名字,实则在拍戏说,神话,如同拍《康熙王朝》展现那段恢宏波澜壮阔历史,主人公却搞出一个韦小宝式人物,无所不能,无处不在上天遁地夸张式层度,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壮举…美其名曰身集志愿军各英雄于一身代表人物?韦小宝可以帮衬摔跤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作乱,捣毁吴三桂,平定云南边疆的突出贡献,为大清收复宝岛湾湾也离不开韦小宝突出贡献,举荐的短暂落魄怀才不遇,却有对海战经天纬地的大材施将军,韦小宝收复宝岛功绩堪比超姚督…韦小宝通过高超泡妞手法,成功追到教主夫人,直接帮了小皇帝灭了神龙教,扫除东北龙脉之地长期危机,又立下盖世奇功,甚至对解除罗刹国老毛子入侵危协,都有韦小宝立下不朽奇功,当然还有五台山救太上皇,及赶走识别假太后,智救佟太后的超级壮举立下功,当然也可以吹韦小宝是康熙那段恢宏历史中集各能臣和猛将及江湖术士英雄于一身的代表人物集中体现,段参谋确实是如同金庸先生笔下韦小宝式人物……,却出现在国人铭记引以为傲的近代伟大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之中……?该剧应改名《段显峰传奇》或《秦军长与段参谋》凸现出类似东北二人转所谓艺术构造或许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