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各个形式,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法律和制度

发英谈历史 2023-01-21 12:05:15

全文共2725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中国的古老文明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而社会的各个形式都能保持有序的运转,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法律和制度。在此规则的制约下,中国古代社会逐步形成了一种等级森严、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

在原始时代,就有了阶级,而在这个部落里,那些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产品的人,就是最高级的群体,他们可以优先选择自己的住所,也可以分配多余的财产。

在奴隶制度下,上层阶级即为奴隶制,对下层的奴隶制始终处于压制与支配地位。在封建社会,按照身份的不同,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阶层。

根据财富的多少,人们可以分成不同的阶层,而这些阶层的划分,往往可以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

中国古代社会为了便于区别和生活,就形成了一套“五服制度”,反映了当时的等级和社会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的法律。

1.西周时代服装规范的产生

服装的规则是从奴隶时代就开始出现的。从古代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一系列的等级制度的产生,服饰制度的产生和演变,也就是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和宗法的兴起。

家族制度是以血脉联系为纽带的制度,它本身就是对西周政权进行分级的基础。所以,这个时代的服饰,都是建立在宗法的基础上,在宗法之下,宗门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有这样的规矩,这是一种礼制,并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

比如在西周时代,一家人的葬礼服装就被分成了五种,分别是“杀、灭、立、微、麻”,这五种服装都是专门用于葬礼的,而且没有按照级别来定。由于当时的殡葬制度是按照礼乐和宗法来划分的,因此这里的服饰是按照仪式来的。

五种服装,是家族葬礼上,按照家族成员之间的距离和距离来决定的,按照习俗,每个人都要遵循自己的衣着,这是宗法的核心,也就是“礼”。

有句话说的好,有情有义,无德无德。严格意义上来说,西周的宗法对服装的规定并不严格,但却是一种宗法的规范,就像是区分辈分的道德规范一样,以血统的纯度为标准,这就是最早的服装。

就算是皇帝,在举行宗族祭祀之类的重大仪式的时候,也要遵守这样的规矩,不然的话,就是亵渎神明。

2.封建时代的奴隶制度的阶级反映

自从秦朝建立以来,社会就陷入了一种混乱的状态,以前的一切制度都已经失效,血脉对服制的约束力也越来越弱,因为封建社会是皇帝说了算,而不是以前的家族统治,包括那些通过选举产生的政治精英。

在秦代实行郡县制之后,从帝王到皇后,再到县令,都有了清晰的阶级结构,而服制也渐渐成为了社会阶层的一种表象。

通过服装,我们可以看出身份的不同,也能看出社会财富的分配,因此,服制不仅体现了阶层的不同,也体现了他们的财富。

在皇帝看来,他是这个时代最有钱的人,因为身份尊贵,所以他的衣着打扮也是正常的,而在他的下面,则是宰相,太尉,御史,这些都是高官,他们的俸禄要比一般的官员要高得多,所以他们的衣着上,也就不可避免的多了一些。

而最下面的,则是中央的预备官员,或者是地方的县令,他们的职位虽然不高,但每月的俸禄还是有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衣着的材质上,比如蚕丝之类的,比较舒服。

最下层的是农民,他们是封建时代的最底层,也是最低级的阶层,这一点从他们的衣着就能看得出来,普通的布料大多是粗布,没有任何装饰,因为他们想要遮住自己的身体。

从秦代的服装可以看出,这种服装可以反映出社会的经济,不受任何法律的制约,而这一切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条件,而从服装上来看,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商人。

中国的社会文化起源于农业,因此自秦代起,就注定是以农耕为主,而做生意的商人,则是社会地位最低的阶层,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靠着商业赚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他们的穿着要比某些官员好上一些。

这表明,由于农业社会中经常出现低级、高收入群体,所以,如果没有法律的具体规定,就无法充分地体现出社会的阶级结构。

3.五服法规的制定

五服制,是继“五服”制度以后,第一次扩展到中国的宗法制度,也是第一次将服制作为一种法定的制度,在西晋时代出现。

司马昭在鼓动大魏登基之后,就开始了“律法改革”,最著名的就是“五服”,这一改革的具体内容就是“五服”,这是一种“五服”的基本原则,从那以后,所有的家族纠纷都是以五服为标准。

在一些重要的刑事案件中,经常会涉及到家族株连的法律,主要是针对犯人的家人,在早期的时候,是不能对他们的家人进行处罚的,但是现在,五服制度的存在,却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为按照西晋律法,每个人都要按照血缘关系来穿五件衣服,虽然款式不同,但是级别却很清楚,按照律法,按照五件衣服的颜色来定,所以按照律法,每个人都要遵守五件衣服,不能随便更换衣服。

在唐、宋、元之后,五服被继续完善,成为了“服制”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后世,五服的使用已经不是单纯的犯罪行为。

一次的战功,按照五服制来评定,也不是死刑,而是血缘关系,就像是一个人犯了罪,或者立了功,就会按照五服制中的亲属关系,来决定奖惩的轻重,这就是“五服制度”,也就是从古代的服装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对法律也有一定的影响。

1.犯罪人的罪过定义

五服制对法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罪犯身上,唐代的五服制度规定了一个家族内部的犯罪,例如谋杀,争斗,盗窃,抢劫等等,这些都是按照服制来决定的。

比如家族中的谋杀,如果长辈杀了年幼者,那么按照五服制度,年龄差距越大,长辈的惩罚就会越轻,因为按照服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脉越稀薄,就会受到更小的惩罚。

相反,责任更大,如果幼年者杀了长者,那么幼年者的责任就会更大,比如偷盗,冲突等等,除此之外,还会按照服制来制定相应的惩罚。

比如,在功勋世家中,如果有人触犯了法律,那么按照服侍制度,会对其进行“亲亲相隐”,也就是找到为家族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判断他们与施暴者的关系,差距越大,可以宽恕的罪孽就会越少,而越是亲近的人,可以宽恕的罪孽就会越多。

2.服制在行政法律层面上的作用

除了刑法之外,服制在管理上的作用更大,比如朝中的官职,可以说是“父荫”,但在子女众多的情况下,服制的作用也会随着衣着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在清朝的服侍制度中,嫡系的地位要比私生子高得多。

因此,在爵位的继承上,通常都会有长子的爵位,而在仪式上,则会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决定,这也是皇室制度的一部分。

在节日、祭祖等重大日子,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但对人选的选拔也有严格的规定,五服制的亲戚,即使是皇室成员,也不能参与。

此外,在婚姻法律上,朝廷还针对五服制下的亲疏关系,制定了相关的法规,例如唐代,婚事必须在五服之内,不能超过五服,就会被依法处罚,这实际上是五服制下的婚姻的一种规范。

发英谈历史寄言

从整体上看,服装与秩序是息息相关的,在先秦之前,服装只是体现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但到了封建社会,五服的作用已经渗透到了法律之中,所以,大部分的政策和法令,都是建立在五服的基础上的。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