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敛财11亿!华融系"巨蠹"白天辉二审维持死刑!你怎么看?

和雅评过去 2025-02-26 06:01:55

2024年2月24日,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对中国华融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白天辉受贿上诉案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死刑判决。这起涉案金额高达11.08亿元的"金融巨贪案",因其数额之巨、牵连之深,再次将中国华融腐败窝案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法院审理查明,2014年至2018年期间,白天辉利用担任华融(香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多个核心职务的便利,在项目收购、企业融资等业务中为特定企业大开绿灯,累计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11.08亿余元。这一数字刷新了2021年赖小民17.88亿受贿案后的金融系统贪腐纪录,日均进账逾75万元的敛财速度令人咋舌。

细节显示,白天辉的犯罪手法极具"华融特色":作为赖小民嫡系,他深度参与华融系"影子银行"运作,通过虚设复杂交易结构、包装不良资产、违规提供"过桥贷款"等手段,将国有资产变成利益集团的"提款机"。某能源集团为获取50亿元并购贷款,向其单笔行贿2.3亿元;某地产公司为压低资产包收购价格,向其海外账户转移股权收益1.8亿元……判决书披露的数十笔交易,勾勒出一条贯穿境内外、横跨多领域的黑色利益链。

此案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与华融系腐败窝案的深度捆绑。作为赖小民亲手提拔的"左膀右臂",白天辉被视作"华融香港资本派"核心成员。2018年赖小民落马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查办过程中发现其与白天辉存在巨额异常资金往来,由此牵出这条"漏网之鱼"。

知情人士透露,赖小民掌舵华融期间,通过设立香港等境外平台构建"独立王国",白天辉正是该体系的关键操盘手。两人形成"赖定方向、白搞运作"的腐败同盟:赖小民在集团层面把控战略,白天辉则利用香港市场自由度,通过复杂金融工具将贪腐行为隐匿于跨境交易中。据华融内部审计报告,两人主导的多个海外项目实际亏损超200亿元,却通过虚假估值制造账面盈利,成为输送利益的"白手套"。

尽管辩护律师以"主动配合调查""部分退赃"为由提出从轻量刑,但二审法院明确指出,白天辉受贿数额达历史罕见量级,且大量资金通过离岸公司洗白,严重破坏金融市场秩序;更关键的是,其到案后始终拒不交代赃款去向,致使近8亿元资产无法追回,社会危害性极大。"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不足以从轻处罚"的裁定,彰显了司法对金融领域腐败"零容忍"的态度。

法律专家分析,此案判决释放三重信号:一是打破"经济犯罪不判死"的误解,刑法第385条明确规定受贿罪可适用死刑;二是剑指"靠金融吃金融"的新型腐败,跨境资本运作不再是法外之地;三是延续"倒查二十年"反腐逻辑,对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深挖彻查。正如中央纪委网站评论所言:"谁敢把国有金融资产当作个人‘钱袋子’,谁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白天辉案的终审,恰逢中国华融完成"风险出清"的关键节点。自2018年赖小民案发至今,这家曾经的万亿级金融航母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救赎:累计处置不良资产超3万亿元,引入中信集团等战略投资者,高管团队"大换血",境外机构收缩至3家。2023年年报显示,华融终于扭亏为盈,但资产负债率仍高达89.7%,昭示着腐败带来的创伤仍未痊愈。

"白天辉们制造的不仅是金钱黑洞,更是制度漏洞。"一位金融监管人士痛心疾首。数据显示,赖小民时期华融境外投资规模暴增56倍,但多数项目未经合规审查。如今,银保监会已对华融实行"贴身监管",建立境外投资"三重预警"机制,将廉洁风险嵌入业务流程。在华融北京总部大厅,"以案为鉴"的警示展常年开放,每一个新入职员工都要在赖小民案展板前宣誓。

当白天辉的死刑裁定书在社交媒体刷屏,一条高赞评论道破民心:"11个亿,那是多少人的血汗钱!"

从赖小民到白天辉,从国内到海外,这场持续六年的金融反腐风暴,不仅清除了寄生在资本市场的毒.瘤,更重塑了金融行业的政治生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