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国有这样一位宰相,常年上朝只有一件朝服,这件事情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他好奇难道真的有人可以做到多年不换衣服?
以勤俭节约出名的张俭在皇帝的眼里不仅是个有能力的人,也是一个怪人。
皇帝听下面的人说,这个张俭把自己的俸禄都用来接济亲朋和百姓。堂堂宰相,过的很是清贫。
皇帝听说的时候根本不信,于是在有一天,皇帝趁着张俭来奏报事务的时候,偷偷让人给张俭衣服上不显眼的地方烧了一个洞。
结果一年过去了,皇帝看到还是这身衣服,上面自己命人留下的记号还在。
皇帝忍不住问张俭,而张俭却说自己这身衣服已经穿了三十年。
皇帝心生怜悯直接下令,让人打开国库。许诺张俭可以在国库中任意挑选,最后张俭只拿了几匹布。
这件事情看似是一件夸赞张俭节俭的趣事,但是这背后的事情更令人深思。
节俭背后的奢华
张俭一生侍奉了两代皇帝。他的家世并不是清寒之家,而是官宦世家。
他的曾祖是左散骑常侍,这个职位算是皇帝身边的秘书。在朝中的时候,皇帝有什么偏激的行为或措施,需要他规劝皇帝。
在皇帝外出的时候,需要伴随在皇帝身边当做一个侍从。
这个官职只有唐朝、宋朝、辽国使用过这种职位。
辽国的文化大多受宋朝影响,而宋朝很大程度是上在传承唐朝的制度,所以从根源上讲,这一职位出自唐朝。
张俭的祖父,官职比上一代更加高,当过尚书左仆射,也当过守太仆卿。
张俭的父亲则是左赞善大夫。
这个官职源自唐高宗时期,本身这个官职的出现是为了取代中允职位,后被沿用下来。职责相当于谏议大夫。
张俭自己的家庭也很简单,他共有五个孩子,只是其中长子和次子都早逝,只有三子不仅成功入仕,而且还是进士出身。
张俭看人很有眼光,膝下有两个女儿,他为女儿挑选的丈夫都是人中龙凤。
两位女婿都是进士出身,而张俭自己同样也是进士出身。
这样的家庭,很难让人用贫穷来形容,但是事实上,张俭过的确实清贫。
张俭的清贫和耶律宗真的作风完全相反。
耶律宗真为人极尽奢华,身为皇室中人,被众星捧月的长大,享受到的待遇甚至是比宋朝的皇子还要好。
这是因为耶律宗真的父亲能干。
宋国和辽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双方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农业发达,对于宋朝来说,守住燕云十六州等于是收住了守住了大门,这个地方的得失,关乎着宋朝是否安定。
而对于辽国来说,这里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富饶之地。
这里农业比辽国本土发达,在其他方面也比辽国优秀。
在辽国皇帝的眼里,这个地方就是一块肥肉。
两国这种的敌对状态,一直维持到萧太后掌权。
萧太后和辽圣宗一起制定方案,发动攻打宋朝的战争。
她们以收复失地为名出师,孤军深入,其实这个时候萧太后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
辽国想吞并宋朝的野心昭昭,宋朝尽力的保全抗争,在这种背景下,双方签订了檀渊之盟。
这个盟约的代价是宋朝低头,向辽国每年交纳绢银30万,并开通两方边境的贸易。
要说在这个盟约中,宋国有什么好处,细数下来,一方面,按照双方皇帝的岁数,宋朝皇帝为兄,从辈分上看,好像是宋朝皇帝占了便宜。
最终的是,宋朝可以结束二十多年的困扰,终于可以修生养息。在盟约签订之后的百余年,双方没有发生战事。
在这期间只有两次辽国趁机勒索,这两次一次增加了岁银,一次索要了新的地盘。
辽国靠着宋国这个有钱的大树,他们的生活相较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他们尽力的吸收宋朝的文化,在辽圣宗在位的时候,辽国的算是达到了顶峰时期。
辽兴宗上位之后,重用张俭。为官经验告诉张俭,在皇帝奢靡这件事上,只能慢慢的规劝。
张俭为人正直,他能受到重用发挥自己的才能,少不了辽圣宗的赏识之恩。
他这一生干了不少实事。
扶兴宗上位
耶律宗真是长子,生母是元妃。从小耶律宗真在皇后身边长大,皇后对他十分爱护。
1031年,辽圣宗去世,张俭按照遗诏扶持兴宗上位,但是兴宗上位之后,他的生母元妃自立为太后,并且逼死了兴宗的养母。
兴宗备受生母的掣肘,为了独揽大权,生母枉顾先帝立下的规定,大肆启用罪臣,还任用自己的娘家人。
生母对这个从小没有养在身边的儿子十分不放心,儿子上位之后,她临朝听政,控制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
在这期间,张俭为此多次劝谏无用。
皇太后严密监视皇帝,还认为这个儿子不听话,担心儿子亲政之后会撤掉自己的权利,于是谋划让自己的小儿子取而代之。
这件事情被小儿子主动告诉了大哥,最后皇太后被皇帝夺走了权利,送出宫,母子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冰点。
之后经过百官的劝谏,皇帝将她接了回来,但是两人相处的时候,皇帝和他仍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可见在皇帝的心里这个生母的伤害有多深。
张俭在这场政权的暗斗中一直都扮演着劝谏的角色,他劝谏皇帝缓和皇太后的关系,还劝谏皇太后放权,为此没少被皇太后压制。
兴宗掌权之后放纵自我,可以说,为后世种下了恶果。
兴宗和弟弟的关系很好,有次和弟弟下陆行棋,竟以城池为彩头,屡战屡败,最后赔进去十几座城池。
对于这些,兴宗丝毫不在意,他认为这些城池不过是些小东西,全当是送给弟弟了。
劝兴宗勿战
宋辽两国在签订盟约之后,各自修养,相安无事了很多年。
在1042年,西夏和宋朝有了军事上的摩擦,耶律宗真想要趁火打劫拿下关南。
按照耶律宗真的想法,他打算御驾亲征。
张俭反对发动战事。在皇帝找到张俭,询问看法的时候,张俭给皇帝上了一课。
这天皇帝派人通知张俭,要到他的家中看望他,随着传旨太监一起来的还有不少宫人,他们是为了让皇帝在张俭的家中吃好喝好来做准备的,但是张俭把这些人赶走了。
等到皇帝来的时候,张俭只是准备了他自己平时的吃食。
皇帝还没有吃过这样的粗茶淡饭,第一次吃充满的新鲜感,吃的还算满意。
饭后当兴宗问到亲征的事情,张俭先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然后给兴宗详细讲解了时局和百姓们的生活艰难。
最后兴宗听取了张俭的建议,一面派调遣部队大军压境,一面派遣使者索要岁银,宋朝迫于无奈同意了辽国的要求,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岁银。
对于这个结果,兴宗很是满意,送给张俭不少自己用过的珍玩作为奖赏。
张俭的职位不低,为什么却过的这样清贫?
张俭是地道的汉人,在入了辽国之后,参加辽国的科举,取得科考的第一名。
入仕之后因为是汉人并不被重视,但是他的才华在当时少有。
满身才华的张俭被上司当做宝物献给了圣宗,圣宗得到张俭之后带回上京封了个七品的小官。
张俭这个金子不管是在什么位置都能发光,圣宗看到张俭果然是个人才,于是张俭的官位越做越高。
张俭高升之后,他就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他的俸禄还养活着一大家子。
圣宗曾经提议给张俭的兄弟们安排官职,都被张俭拒绝了。
而张俭本人平时不仅是穿衣朴素,而且在吃食上也不精细,平时大多只有一道菜。
从一开始,圣宗就是看中了张俭能力和简朴的作风,而张俭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确实在当时影响了不少人。
张俭在职责上,能够正面刚。
一件抢劫案抓错人,之后错杀了好人,可这个案子是皇帝下的命令,没有人敢说皇帝的不对。
只有张俭敢,他多次上书为这些冤死的人讨公道,为此惹怒了皇帝。最后皇帝还是听从了张俭的意见,赔偿了死者的家属,并安葬了这些人。
从这几件事情看出,张俭对辽国的影响很大,他努力的规劝皇帝,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节俭为后世称赞。
汉人入辽的处境
纵观辽国的历史,从耶律阿保机建立起辽国开始,契丹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假如不是耶律阿保机制定了以汉治汉的政策,也不会引入大量的汉人。,更不会有后来辽国的鼎盛时期。
汉人入朝一方面为了平衡矛盾,另一方面汉人涌入使得契丹人在学习中原文化上更加容易。
这些汉人的来源,有的是被强掳来的,这一点从史料均有记载。
耶律阿保机积极倡导汉人来辽,其中在辽国建立初期,汉人卢文进不仅自己入辽,还带了一支精兵一同入辽。
虽然有前人为汉人入辽打下基础,但是这是两个民族融合的问题,在朝堂上,皇帝要考虑的方面更加复杂。
张俭在辽国一步一步的高升,这里边有辽国的政策支持,更多的是张俭自己的努力。
辽国除了皇室,下面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过,所以在这一点上,也是宰相张俭忧心的地方,他尽可能的帮助治下的百姓,哪怕是自己清贫一点。
近几年,在北京一带发现了张俭的墓葬,只发现了墓志。在他的墓葬里没有精贵的陪葬品,不过据专家鉴定,这个墓葬被贼人破坏过。
结语:他作为汉人在辽国为了百姓而努力,一生清贫始终坚守初心,张俭身上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