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播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作为清朝末期京城四大名伶之一的宁九郎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一位奇人。
他固然色艺双绝,是荣极一时的业内大咖,但他的奇,远不止于此。
他奇到梨园魁首商细蕊也对他视为天人,崇敬有加。
他奇到淡出艺坛多年,江湖上依旧对他传说不休,依旧有痴恋戏迷念念不忘。
他奇到身为天潢贵胄的齐王也甘愿折节下交,请入府中多年相伴。
最奇的是,同时也尤为难得的是,身为前清高官民国大员的刘汉云,心志高远,气吞长河,居然也对他击节叹赏而多年不忘。
本以为这是一个常年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戏曲艺术深有造诣之人对曲艺大家的赞叹激赏,后来剧情发展到中途,在程凤台牵线,将深居多年的宁九郎请出山与商细蕊联袂出演《断桥》以迎接来京巡视的刘汉云,望着台上徐徐吟唱的宁九郎,刘汉云恍然想起多年前自己与宁九郎的一段旧事……
三十多年前,刘汉云曾是晚清政府新晋官员,年轻锐气,心怀天下,颇有一番为国为民的壮志豪情。
而宁九郎是生在深宫由太监养大的孤儿,天资聪颖,悉心学艺,成为深受慈禧喜爱的红人。
桀骜不羁的刘汉云曾不屑评说:靡靡之音,引人堕落,却正巧被路过的宁九郎听入耳中。
重阳佳节,正当慈禧与光绪听戏之时,莽撞的刘汉云不择时机上前请命,请老佛爷革除积弊而兴扬新政。
这本就是陈腐不化的慈禧逆鳞,即便众官员与光绪皇帝为之求情,仍不免龙颜震怒,正当欲下旨当场杖杀之际,本在台上扮戏的宁九郎却一路唱打而来,借着口中戏文接连申斥即将大祸临头的初生牛犊刘汉云。
而他不为所动,仍一脸坚毅跪地高举上奏表章。
突然,宁九郎将手中银枪一刺一挑,将他手中表章挑飞。
趁刘汉云一惊抬头之际,宁九郎俯身悄声示意:“小受大走为孝!”
“小受大走为孝”出自《孔子家语·六本》,用于人对父母的态度,意思是指(父母长辈)轻打就忍受,重打则逃跑。
做艺能做到顶尖之人,无不对人性了解至深。作为一代名伶,宁九郎与刘汉云素不相识,却知他甚深。当此情状之下,宁九郎若是对刘汉云说一句:“速速逃命!”刘汉云必则然不从,以诤臣“为社稷万死不辞”的憨愚精神对抗到底,最终做出无畏牺牲。
而心窍玲珑的宁九郎采取了迂回策略,一句“小受大走”瞬间将君臣的敌对关系转化为长辈晚辈之间的一时冲突,以这个成语提醒刘汉云:正当重阳佳节,你看你把老人家都气成什么样了,你忍心吗?
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游戏之举,要知道天威莫测,即便作为慈禧御前红人,宁九郎此举也是冒着绝大风险,若是被慈禧认为意存为罪臣包庇开脱,宁九郎定然也难以保命。
间不容发之际挺身救人,这份胆略异乎常人!
不仅胆略惊人,更兼瞬间便想好一个天衣无缝的计谋,对人情、人性堪称洞察入微。
当然,作为当时的官场新锐、其后政府要员的刘汉云自然也非等闲之辈,他即时领悟,一秒入戏,跌跌撞撞,滚滚爬爬,狼狈不堪,可笑至极,佯装惊恐万状而慌不择路的他被银枪赶至爬上栏杆,最后高潮出演:扑通一声落入御河之中……
见此情景,方才已动杀机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忍俊不禁地大笑出声,笑完了她的气也消了:“都看见了吧,堂堂朝廷栋梁,居然被一个戏子吓得满地乱窜,还逞什么英雄,好好回去闭门思过三个月,罚俸半年!”
一道奏章即将引发的血案被有惊无险地消弭,死里逃生思潮翻涌的刘汉云等在廊下,待宁九郎走过,他大惑不解追上发问:“我这般辱没你,你为何还要搭救我?”
宁九郎并不回头,莞尔一笑,飘然而去。
他们就此别过,三十年岁月再也不曾谋面,但对于刘汉云来说,那份愧悔交集的感激始终在心头刻印,同时,百思难解的困惑也一直在心头萦绕。
于是,三十年之后的欢迎堂会之后,他终于再次向宁九郎发问:“还是那句话,当年你为何要救我?”
宁九郎微微沉吟回答:“戏子虽不懂朝政,但戏文里多唱的是大义。几十年过去了,刘汉云还是刘汉云,宁九郎当年没救错人。”
刘汉云当年因名字中的一个“汉”字为慈禧所忌而不得不改名为“刘谨云”,当然后来时移世易,他又改了回来。
刘汉云在前清做官之时敢于不计生死向慈禧当众提请变法自然是有为青年,后来成为国民政府要员,尽管看似依然满怀家国责任抱负,但毕竟已不如年轻时那般纯粹刚正。
而宁九郎之所以说“刘汉云依然还是刘汉云”,并不仅仅指他改回本名那么简单,更是有期许他能不忘初心,始终为汉民族荣辱兴衰而不惮艰危不辱使命的意愿在里面,可谓微言大义。
宁九郎作为一名梨园大家,岂止专精一业,更兼心怀天下之大格局,虚怀若谷之大品格,淡泊宁静之大节操,宠辱不惊之大气度,实在为百代难出的杰出人才。
我是仇意,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