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对今人仍有启示意义的历史故事。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有一个叫廉范的人,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的后人。他曾任过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武威(今甘肃武威)、武都(今甘肃成县西)等郡的郡守,有丰富的地方治政经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f6f0647b1cd6c36838e910c55f80752.jpg)
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廉范被任命为蜀郡(今四川成都)太守。蜀郡的民众很有个性,既不喜欢接受别人的约束,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习俗。
成都在当时是富庶之城,人口众多,民居稠密,城里的居民有夜间干活的习惯。因为夜间干活需要打火把照明,因而常常发生火灾事故。为了杜绝火烧民房的事故发生,以前的郡守都是发禁令,明令禁止百姓夜间干活。但百姓们仍不顾禁令,常常在夜间偷着干活。由于不敢公开点火,因此火灾的发生反而更加频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e29eb507bc66122ed43f014420286a7.jpg)
廉范任郡守后,吸取以前郡守的经验教训,不仅没有再下禁止夜间干活的禁令,而且还取消了以前的禁令,允许百姓夜间点火干活,但严格要求家家户户储备足够的水,以便能及时将火灾救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7005378318be31952986190e25a1f55.jpg)
自从廉范采用了这一新办法后,成都地区不但火灾减少,而且给百姓带来了许多方便,增加了百姓的收入,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老子说,上善若水。意思是说,做事情,要象水一样顺应自然规律,随物赋形,就能顺利。治国理政也要顺应民意,老百姓才能一呼百应,把一个地方治理好。
廉范在蜀郡理政的方法,就是上善若水,顺应了当时民众的意愿。所以既减少了火灾事故,又增加了百姓的收入,获得了民众的赞扬。
可是现今有些地方在行政管理中,不是上善若水地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而往往是采取因噎废食的做法处理问题。例如,在建筑安装和矿山安全管理中,只要某一个施工单位或者矿山发生安全事故,不管三七二十一,全行业通通停产再说。人们幽默说“一人得病,全家吃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50091dda12e81c74ed17e62c9b51e5a.jpg)
又如在防汛工作中,有的地方为了防止垮埧事故的发生,不管库埧有没有问题,整个地方的水库在汛期来临前,责令把水库里的水放干。这样处理的结果是,一方面在遇到干旱时庄稼无水灌溉。另一方面水库不蓄水又导致库埧开坼,到第二年更加不安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700cb203f637616376cce995a5b366b.jpg)
这些简单的、一刀切的、因噎废食的工作方法虽然做起来容易,但实质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我们的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人员是不是该好好向廉范郡守学习理政的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