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家火箭公司吗?
2025政府工作报告两度提及商业航天,地方政府加码商业航天产业投资。火箭总体企业作为航天产业链中的核心,再次迎来大热。
今天,我们来为大家盘点:中国有多少家商业火箭公司?
01
35家商业火箭公司
根据你好太空统计,中国目前在册的商业火箭公司共计35家。其中包括民营企业31家、混合所有制企业1家、国有企业3家。包括:

根据发展阶段,我们将这些火箭公司分类成5个梯队:
第一梯队:中国商火、中国火箭、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东方空间、中科宇航、星河动力,共7家企业。
第二梯队:科工火箭、星际荣耀、深蓝航天、箭元科技,共计4家企业。
初创公司:有成熟技术团队(核心创始团队从事过运载火箭研发工作,有研发经验)但仍处于发展起始阶段。包括:新空间航天、千亿航天、微光航行、大航跃迁、宇石空间、易龙火箭、青鸾火箭、天章火箭、太瀚航天、星辰航线、致航科技、火箭派,共计12家企业。
亚轨道火箭及已转型公司:拥有亚轨道、探空火箭,或运载火箭产品由于各种原因放弃的转型企业。包括:翎客航天、零壹空间、星途探索、空天引擎、天擎航天、凌空天行、华羿鸿达、星箭天航、进取空间,共计9家企业。
暂无更多信息或已倒闭公司:驭龙航天、立极太空、北洋之星,共计3家公司。
02
民营火箭公司发展介绍
接下来,我们来一一了解,关于上述35家火箭公司发展现状。
第一梯队:
中国商火: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商业火箭公司,由航天科技八院牵头组建。目前运营的火箭为我国首个3.8米箭体的火箭长征十二号就是由八院研制,在研的长征十二可回收构型也是目前中国进展最快的可回收火箭。作为航天科技集团控股、航天科技八院牵头、一院和六院参股的国字头商业火箭公司,商火是目前中国底蕴最深、实力最强的商业火箭公司。中国火箭:一院下属的商业火箭公司,中国火箭本身实力毋庸置疑,但由于定位的原因,公司目前只有捷龙一号、捷龙三号2款固体小火箭。蓝箭航天: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6月,是全国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唯一基于自研液体发动机实现成功入轨的民营火箭企业。目前有两款产品:朱雀二号、朱雀三号。其中朱雀二号是一款现役中型火箭,朱雀三号为一款在研的大型可回收复用火箭,预计于今年5月进行首飞。天兵科技:天兵科技成立于2019年1月,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是却是中国目前发展最快的商业火箭公司之一,其自研的天龙二号于2023年首飞,是我国首个成功入轨的民营液体火箭,其自研的天龙三号大型可回收火箭也将于今年6月进行首飞。中科宇航:中科宇航是中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商业火箭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总部位于广州南沙。中科宇航目前有两款火箭分别为:力箭一号、力箭二号。其中,力箭一号连续发射6次,其中第六次发射失败。力箭二号为中大型液体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进行首飞。星河动力:星河动力成立于2018年,旗下拥有谷神星一号、二号,智神星一号三款产品。其中,谷神星一号目前已经执行发射任务17次,是中国发射次数最多的民营火箭。智神星一号为在研中大型液体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8月首飞。谷神星二号为一款小型固体火箭,预计2025年首飞。东方空间:东方空间成立于2020年,旗下两款产品:引力一号、引力二号。其中引力一号固体火箭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固体火箭,引力二号为一款在研大型液体可回收火箭,原本预计2025年底首飞,但由于一级发动机由原力85改为110吨级液体发动机原力-110,目前首飞进度未知。
(图:朱雀二号火箭 来源:蓝箭航天)
第二梯队:
科工火箭:航天三江下属商业火箭公司,拥有快舟一号、快舟一号甲、快舟十一等火箭。星际荣耀:星际荣耀成立于2016年10月,目前有双曲线一号、双曲线三号2款产品。其中双曲线一号为一款小型固体火箭,发射7次,4次失败。双曲线三号为一款中型液体可回收火箭,预计2025年首飞。深蓝航天:2025年,深蓝航天刚刚完成近5亿元的B4轮融资,这轮融资主要用于星云一号的研发攻坚。但星云一号火箭作为一款2吨运力的小火箭,很难支撑起深蓝航天的发射业务。箭元科技:箭元科技的元行者一号可回收火箭目前处于高空回收飞行的验证阶段,计划于2025年首飞。
(图:深蓝寒天B4轮融资海报 来源:深蓝航天)
初创企业:初创企业通常刚刚组建起核心技术团队,在产品或者模式上另辟蹊径,有独特创新,但产品仍处在所谓的“PPT阶段”。
新空间航天:目前规划赤兔1号、赤兔3号、赤兔3A、赤兔六号、赤兔6A、赤兔重型共6款液体可回收运载火箭。采用垂直起降+着陆腿回收方案。千亿航天:在研火箭为玄鸟一号液体可回收火箭,箭体直径3.8米,箭体材料为不锈钢,一子级采用宇航推进9台沧龙1号发动机。回收方式为鹰爪夹(也就是筷子回收)。微光航行:微光航行自主研发的可复用液体运载火箭微光一号采用一级+上面级构型,火箭回收复用部分成本占比90%,目前上面级已研发完毕,点火质量12t,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 具备30%~110%变推力调节能力。大航跃迁:在研火箭为跃迁一号,于2024年12月通过方案评审,一子级采用塔架回收方式,重复使用次数不低于15次。宇石空间:在研火箭AS-1不锈钢结构+液氧甲烷动力、捕获臂回收及复用的方式,火箭总长约70m,箭体直径4.2m,重复使用LEO轨道运载能力约10t。易龙火箭:创始人隋国发曾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系列的型号总工艺师。易龙火箭致力于打造完全回收的低成本中大型液体火箭,对标猎鹰9号。青鸾火箭:计划研发火箭青鸾二号箭体直径为5米,起飞重量500吨,一级捆绑2个助推器,采用收缩翼+水平回收的方式。天章火箭:计划研发火箭后羿一号直径3.8米,全长60米,SSO运力不小于6吨,并且有重复使用和芯级并联的重型系列研发计划。太瀚航天:致力于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发,特点为全3D打印,超过90%的火箭零部件将在工厂内由原材料直接3D打印为成品,其研制的小蚁发动机采用全3D打印工艺。星辰航线:计划研发星辰一号小型液体可回收火箭,采用9台液氧煤油针栓喷注发动机,LEO运力约2吨。致航科技:计划两款中、大型液体可回收火箭并行研制,覆盖1-12吨运力,回收方式采用发动机组件伞降+气囊回收方式。火箭派:火箭派共规划两款火箭:小型固体火箭达尔文一号、小型液体可回收火箭达尔文二号,一级安装一台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二级安装一台凌云液氧甲烷发动机。
(图:宇石空间AS-1火箭概念图 来源:宇石空间)
亚轨道火箭及已转型公司:这类型的企业或者只做探空、亚轨道等小型火箭,或者是由于研发不力,退出了运载火箭研制赛道,转型其他业务。
翎客航天:计划研发“新航线一号”小型可回收液体火箭,2022年后公司已无研发动态,根据企查查等平台显示,目前翎客航天及其关联企业已新增“无人机”相关业务,推测已经转型。零壹空间:曾发射OM-S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失利后发布灵龙系列火箭,目前公司业务已转向靶弹及固体火箭动力配套业务。星途探索:曾计划研发“星途一号”小型固体运载火箭,但该型号实际几乎毫无研发进展,目前主要经营靶弹等相关业务。空天引擎:曾计划研发AX-1、AX11两款液体火箭,2022年后研发进度缓慢,目前根据官网信息已经转型高超音速飞行器研发。天擎航天:曾计划研发固体火箭SE-1火箭,现已转型固体火箭动力系统配套商。凌空天行:曾专注于“天行”系列火箭的开发,现转而研发超音速飞机,2025年1月20日公布了一款“窜天石猴”超音速飞机。华羿鸿达:亚轨道火箭“华羿一号”于2021年12月发射,火箭一、二级采用固体发动机,总长9.1米,直径0.45米,飞行高度255公里。星箭天航:2022年,星舰天航于青海茫崖冷湖火星营地试射全球首次临近空间空基平台探空小火箭。进取空间:曾规划进取系列亚轨道、运载火箭等产品,但目前根据其官方公众号显示,公司主营业务聚焦在“太空育种”。
(图:零壹空间灵龙系列火箭 来源:零壹空间)
暂无更多信息或已退出行业公司:
驭龙航天:驭龙航天创立之初就不具备专业团队,创始人卢驭龙也不具备航天背景,目前公司涉及多起司法案件,实质上退出火箭研发业务立极太空:2019年成立后发布“天梦火箭”,但此后便再无任何相关消息和进展。北洋之星:成立于2024年,许可经营范围包括火箭控制系统研发;火箭发射设备研发和制造;火箭发动机研发与制造等,暂无更多公开消息。
(图:驭龙航天大主宰号火箭发布会 来源:百度百科)
03
中国民营火箭发展现状分析
竞争现状:
根据以上信息不难判断,中国商业火箭公司中还在商业发射赛道的公司还有23家,真正具备竞争星网和千帆发射订单的公司则只有11家,其中还包括3家国企及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图: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百米级垂直起降试飞 来源:蓝箭航天)
接下来,中国可回收火箭将进入首飞密集期,至少8款可回收火箭计划在年内首飞,2025年很可能将成为商业火箭企业的分水岭,首飞成功的企业将快速抢占市场,并快速迭代与其他企业拉开差距,失败者可能被整合或退出。
发展机遇:
国家战略支持:2025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商业航天,各地政府加码航天产业链投资、相关部门简化发射审批流程(如“一箭多星”快速审批)并制定行业标准,为技术验证和商业化提供政策保障。
卫星互联网建设:中国“国网”(GW星座计划)、“千帆”星座推动低轨卫星发射需求,预计2025年后年均发射需求超千颗。
存在问题:
发射场不足: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也曾提到,中国目前6座发射场中,只有两座商用发射场,其中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仅有两个发射工位,可支持每年32次发射。而对比美国超20座发射场,中国商业航天发射市场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海南商发二期现场 图源:海南商发)
国际准入限制:美国ITAR(国际武器贸易条例)限制含美国技术卫星使用中国火箭发射,挤压中国商业火箭公司的市场空间,导致国内竞争激烈。
高端材料依赖进口:火箭耐高温材料、精密传感器等仍依赖欧美供应商,存在“卡脖子”风险。
总结:中国商业航天火箭行业正处于“技术突破前夜”与“市场洗牌临界点”,政策、资本、技术三重驱动下,头部企业有望在2025年后跻身全球第二梯队(仅次于SpaceX),但需警惕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技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