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是玩游戏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当年在广东打工的时候,找了一个工作,是一家玩具公司,生产游戏机和开发游戏软件,订单主要是出口外贸。
销售对象是0-15岁的小孩子,而不是大家认为的成人的游戏机和游戏软件。
这种游戏一般都是一张游戏卡,一个游戏主机,一台电视机组合而成。
玩的时候,卡插在游戏主机上,主机连接电视,游戏手柄连主机,通电,开主机、开电视就可以玩了。
游戏软件的功能也不是娱乐为主,主要是教小孩子学习启蒙为主,比如有的游戏软件功能是教小孩子学习单词拼写(英语、法语、德语等等);有的游戏软件功能是教小孩子练习单词发音;有的游戏软件功能是给小孩子讲故事,比如米老鼠、狮子王、怪物史莱克等等西方经典的童话故事。
软件开发出来以后,就要测试软件的功能是否正确,这时,就轮到测试人员上场了。
怎么测?
并不是拿着游戏乱玩一通就可以了。
而是有一个严格的测试流程,简单地说就是对照开发文档,把游戏功能涉及的所有分支都遍历一遍、两遍,甚至三遍以上,在遍历的过程中,要保证单词、句子的拼写正确;单词、句子的发音正确,游戏的功能要正确,就是要保证游戏能正常地玩下去,不能出现卡顿、画面不清晰等BUG。
可能你会说,我又听不懂那些外文的单词和句子,怎么测试它拼写、发音到底正不正确?
其实很简单,有开发文档,可以提供单词、句子的拼写及发音,在什么位置、什么时间拼写及发音。
就这样,开着电脑,打开开发文档里面的单词拼写文件以及单词发音音频文件;一边对照开发文档,一边玩游戏,检测游戏的功能、单词、句子拼写以及发音是否与开发文档一致。
如果一致,那么说明游戏功能正常。
如果不一致,甚至玩的过程中游戏功能有异常,那么就BUG系统里面录入存在的问题,越详细越好,最好是在操作的时候重现BUG,以方便开发人员修改BUG.
在BUG系统录入问题、描述问题的过程叫写BUG单。
写BUG单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遇到问题,才有单可写。
其次,问题(bug)出现的概率,是每次都能遇到还是偶尔才能遇到?就是是否可以重现的问题。
第三才是在BUG系统的问题描述,这是连接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的一个交流平台,测试人员新提交的BUG单会推送给对应的游戏开发人员,开发人员根据BUG描述,再次测试游戏,看是否能重现BUG,如果能,则修改软件消除BUG;如果经测试不能重现BUG,则在系统上驳回BUG到测试人员,并说明理由。
这样一个测试流程,直到游戏没有BUG为止,才可以批量生产、出货。
当然,中间少不了一些扯皮的事情,但大多数情况,测试与开发人员都能合力推动游戏正常运行,并正常出货。
毕竟,谁也不会与钱过不去。
那几年,别人问我干什么工作的,我都会给别人说,软件测试。
这样听起来,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
其实,说起来也没毛病,真的是软件测试,不过是软件中的游戏软件测试。
天天玩游戏,还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其实也挺枯燥,挺烦的。
工作就是这样,不能把喜欢的事情当成工作,要不然迟早失去兴趣。
还好,玩游戏也并不是我喜欢的事情,只是把它暂时当成一份谋生的活路而已。
从事这个职业,跳槽是有难度的,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因为没几个厂家是做玩具的,即便跳槽成功,薪资也不会太高。
而且,很多同事干过一段时间以后,都对游戏测试行业很厌倦,下一份工作,不再打算从事游戏测试这一行。
但是,坏处归坏处,软件测试这一行,其实挺锻炼人的。
首先,要实事求是,软件有问题就是有问题,写BUG单,要有实打实的证据和理由,而不是凭空的、没有实践证实就去写。
其次,写BUG单、描述问题其实是一个锻炼逻辑思维和写作水平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测试人员写BUG单时,语言要简练、问题描述要清楚、操作步骤要尽可能少,以方便开发人员重现问题(BUG)。
最后是表达、沟通协调能力。很多时候,开发人员开到一长串BUG描述的文字,就已经没耐心再往下看了,会直接打电话过来,或者当面过与你复核BUG,这个时候就很考验你的表达与沟通协调能力,需要你把这个BUG是怎么操作出来的讲清楚,说明白。
比如,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样操作的理由是什么,这样操作的概率有多大,从而引发BUG的概率有多大。
中间,会与开发人员有沟通交流,甚至有争吵都说不定。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领导来帮你说话,为你站台才有争赢的胜算。
当然,有些问题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可改可不改。
但站在测试人员的立场来看,问题就是问题,必须在BUG系统中录入,以便以后被客户投诉质量问题时,有据可查,以证明当时我们是发现问题了的,好规避自己的责任。
那么,有点问题的软件就不能出货了吗?
是可以的。
当遇到生产排期很紧,客户需求很急的情况下,是可以生产出货的。
这就需要与测试与开发部门的领导沟通协调,确保在档期按时生产。
简单吧?
其实很简单的。
很难吧?
其实也挺难的。
就看你怎么对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