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之初,一个网名为“罗冰”的人写下了一篇《毛主席选集真相》的文章,并在海内外的多家论坛上发表,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便是:在《毛主席选集》4卷160多篇文章中,只有12篇是他本人写的,其中赫赫有名的《沁园春·雪》出自胡乔木之手。
这样的说法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迫使胡乔木的女儿都出来为父亲澄清。
《沁园春·雪》的背后
由于“罗冰”的说法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广泛关注,因此,围绕他说法的媒体调查很快就开始了。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文章该是谁写的就是谁写的,“罗冰”所言即便遭到了网友愤慨对待,也得有理有据的进行驳斥。
当年,反响最大的事便是《沁园春·雪》的相关问题,“罗冰”的提议是:要求恢复胡乔木的名字。
那么,就不得不结合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来说了。
1935年10月,红军完成了曲折的长征之路,毛主席率领众人抵达了陕北。
12月中下旬,红军的主要领导同志在瓦窑堡召开了一场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主席全面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也明确指出:红军的作战方略方针应该是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一切战争都在民族战争口号下进行。
考虑到正蓬勃发展的抗日局势,毛主席也提出:应该积极向山西发展,在发展中求得红军的扩大与苏区的巩固。
山西,对于当时的红军而言也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从多角度考量后得出的结论。
首先,山西与陕北的距离十分接近,自古以来是可攻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站稳了脚跟,也为接下来开赴华北抗战打下了基础;多山的山西也利于红军发挥特长,开展游击战争。
其次,与陕北的贫困、资源稀少的现状对比,不远处的山西完全是另一副景象,大军阀阎锡山在这里苦心经营了很多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物质成就,什么都比较丰富,也利于部队补给。
最后,陕西人民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这里持续补充兵源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也符合“扩大红军”的考量。
正因如此,毛主席也提到了阎锡山的“四个优势”。
总体而言,那会的红军力量还比较薄弱,赫赫有名的红一军团实际上也才一万多人,红十五军团也才只有七千人,经过了长期的长征之路,大家都非常疲乏了,亟需补充与整顿。
可回顾此前的几年,红军哪一次不是冲破了艰难险阻,在绝境中找到了一线生机?
再者说,抵达陕北,也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只要人还在,就不怕没有希望。
于是乎,在1936年1月16日,毛主席亲自率领部队渡过黄河,来到了华北前线。
2月5日,部队进入陕西省石楼县留村休整,此时的山西、陕北一带正飘着鹅毛大雪,如此壮观的景象也瞬间让毛主席诗兴大发。
怀揣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毛主席挥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
从词本身来看,这首词中描绘的内容对于红军有着极大的激励,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没有人知道毛主席写下了这首词,毛主席也没向任何人提起。
这首词真正被发表,是在1945年11月4日,那会抗日战争都打完了。
原来,在1945年9月,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拜访了柳亚子,柳亚子十分希望能品读一下毛主席写下的诗词,于是毛主席就将《七律·长征》赠送给他。
柳亚子看着气势磅礴的词,心中有了太多感慨,那些年红军南征北战,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下发展壮大,在那样的阶段,毛主席仍然保持着如此雄伟的气魄,很难不令人心怀敬意。
随后,柳亚子就写下了《感赋两首》,以信件的方式寄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在接到信件后,以回信的方式将《沁园春·雪》寄给了柳亚子,也是柳亚子最先知道这首词创作于1936年2月。
柳亚子拿到这首词后的反应可谓欣喜若狂,他更是感慨不已,自己也诗兴大发写了一首,将两首词共同寄给了《新华日报》。
按理说,《新华日报》是中共在重庆设立的报纸,要发什么内容还得向延安方面请示,可这样的流程对于“急不可耐”的柳亚子而言实在太漫长了,他建议报纸先发再说。
考虑到是柳亚子的建议,《新华日报》就把柳亚子的和词给先刊发出来了,重庆各界的百姓通过报纸看到了一首和词。
那首词与《沁园春·雪》用的是同一词牌,重庆文学界普遍认为词写得很好,他们也更好奇毛主席的原词是什么样。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需要一定认同的,这下压力全都来到了柳亚子这里,面对三五好友的不断请求,他只好把毛主席的原词给一些朋友看,《沁园春·雪》就渐渐在文学界传开了。
当年11月,吴祖光在《新民报》上发表了《毛词·沁园春》,相当于是《新华日报》那首词的“后续”。
由于这首词写得实在太好了,《大公报》也自觉“转发”了这首词,一时间,此词在山城可谓无人不知。
最被“惊动”的人,莫过于人在山城的蒋介石。
蒋介石没有那么高的文学素养,可他在读过这首词后,更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毕竟,他站在毛主席的对面。
于是,他找来了陈布雷,直言不讳地询问道:“你怎么看待他的这首词?”
陈布雷也不敢说假话,回答道:“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盖世精品。”
蒋介石一听这样的话更是脑子嗡嗡,他下达了一则命令:去找一批顶尖文人写一批文章,以作批判。
这就有了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出的《围剿》等词,可都没有形成什么大的反响。
抛开一切政治因素,单从文学角度分析国民党“高手”们作的词,与毛主席的词作差距实在太大了。
令蒋介石更生气的是,由于他“鹦鹉学舌”的做法,很快就遭到了文学界的批评,这反倒弄巧成拙,推动了《沁园春·雪》的持续传播。
可蒋介石还是钻了牛角尖,他继续要求国民党的高层干部每人都要写几首《沁园春》词牌的词,若是有人意境与气势能超过《沁园春·雪》,还能获得奖赏。
结果,大多都是平庸之作。
胡巧木与《沁园春·雪》毫无关系
“罗冰”的文章之所以能形成一些讨论,也是因为胡乔木的文学造诣同样很高。
他对于诗词歌赋有着长期探索,还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尝试,诗词集《人比月光更美丽》也是他的一个标志。
20世纪30年代的《挑野菜》,也被当时的文学界誉为“真正的珍珠般的诗篇”,他的诗词也更加接地气,诗中描述着少男少女的青春活力与纯真的爱情,也能从中读出抗日救亡的时代脉搏。
而且,胡乔木也是一位“天赋型选手”。
他天资聪颖,各种各样的书籍都会拿来阅读,在他收藏的三万多册图书中,古典诗词、现代诗歌的占比很高,在广阔的书海中遨游,也让胡乔木有了开放的文艺视野。
最重要的是,胡乔木的文学之路受到了毛主席的很大影响。
胡乔木来到毛主席身边担任秘书不久,就遇到了一些与作家有关的事情。
比如,当年延安的一次“文艺座谈会”期间,萧军提到:“政治、军事、文艺是一家,但它们的‘辈分’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
胡乔木当即就说:“文艺界也是需要有组织的,归根结底,是党要不要领导文艺,能不能领导文艺的问题。”
这样的说法也让毛主席很高兴,他还叫胡乔木去自己那吃了饭。
还有一次,毛主席在看到了王实味所发表的《野百合花》后,还委托胡乔木写了一封信,提出宣扬平均主义、对同志冷嘲热讽的方法是错误的,也是不利于团结的。
跟在毛主席的身边,胡乔木也渐渐有了进步。
文学方面,毛主席在宋词作家中最为崇尚的是豪放派诗人苏东坡、辛弃疾之类,他也亲口说过:“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受到毛主席的影响,胡乔木也偏爱苏、辛等人,经常有同志能看到,每当胡乔木外出时,都会将《宋词选》带在身边。
也正是因为毛主席有着精深的文学造诣,胡乔木才能在他的身边担任秘书。
毛主席一生戎马倥偬,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毛主席诗词集》就是象征,胡乔木自己都说:“毛主席的诗词将比他的一些文章更能传与后世。”
这样的评价,也代表了胡乔木对于毛主席诗词的评价之高,而且,他敢于说出这样的话,也代表他是真正推崇毛主席诗词的。
两人在职务上有着不同,可在文学沟通上却是“挚友”。
毛主席也确实会找胡乔木问问相关意见,比如毛主席就将七律《送瘟神》抄给胡乔木询问意见,胡乔木的意见是将“坐地日行三万里”改为“坐地日行八万里”,这是结合拗体、音调等综合考虑给出的反馈。
结果是,毛主席欣然采纳了胡乔木的意见。
再到后来,毛主席写下了《到韶山》、《登庐山》后也是先给胡乔木看,还说“提意见,书面给我”。
虽说懂诗词是一回事,可写诗词又是另一回事了,什么样的心境,才能写出什么样的诗词。
当“罗冰”表述的内容发酵后,就有记者去采访了胡乔木的女儿胡木英,看看她那有没有什么新的线索。
2009年,胡木英早已退休,居住在万寿路,记者采访的时候,碰巧天降大雪。
胡木英对于父亲也是非常了解的,她一生中也花费了很多时间研究父亲的历史成就,在记者提出问题后,胡木英当即就表示:“《沁园春·雪》绝对不可能是我父亲写下的,他没有经历过长征,没见过词作中那种壮丽的景象,这绝不是凭空就能想象出来的,而且,据我所了解父亲的性格特点,他也写不出那样的句子。”
在胡木英的心中,父亲胡乔木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沟通的人,他平时散步时也不搭理身边的人,只是闷着头想自己的事情。
这与杨尚昆在《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中描述的相同,杨尚昆眼中的胡乔木是个“清秀书生”。
记者随后还查阅了相关年谱,确认了1936年2月上旬毛主席在东渡黄河后,确实有着大雪的记录,这与词中的内容也相匹配。
再者说,胡乔木大约是在1941年2月才给毛主席当秘书的,最初的时候,胡乔木还有些扭捏地表示:“要我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我当不好。”
还是在毛主席坚持“乔木是个人才”后,胡乔木才没有办法推脱,那时,毛主席主要看中了胡乔木写的文章。
有了解胡乔木的同志回忆道:“胡乔木大约是在1964年重新拿起笔开始写词,那时的他才开始重新研究旧体。”
1965年,胡乔木还曾写过一封信回应读者,提到了“读过一些词,作过一些初步研究,现在写词是小试牛刀。”
那么,在1965年才“小试牛刀”的胡乔木,怎么可能于1936年就写下后来令整个山城都轰动的绝句呢?
胡乔木开始写词后,毛主席还曾提出过修改意见,并用过“好句”、“好”等字眼来批复。
其实,还有个铁证能代表确实是毛主席写下了《沁园春·雪》:毛主席在20世纪30年代书写了《沁园春·雪》,完全展现了他当年的书体风格。
真相,已不必多言了。
参考
1936年毛泽东“经营山西”战略与红军东征 文正明 党史文汇
女儿忆胡乔木:《沁园春·雪》不是我父亲写的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