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西行3.5万里,是怎么一回事?日本学者提出颠覆性观点

星辰大海追梦人 2024-11-24 14:17:0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周穆王的西行之旅,据说,带领数万人的队伍,跨越大漠、翻越高山,行程长达3.5万里,几乎到达了神话中的昆仑瑶池。

有人认为这是寻找长生不老的神药;也有学者提出,是一次对西方未知世界的探索。

一位日本学者,更是提出的颠覆性理论:周穆王的西行,其实并非这么遥远。周穆王西行究竟为了什么?

周穆王的传奇西行

周穆王西行的故事,最早见于《穆天子传》,一部记录周穆王事迹的古代典籍。

根据记载,周穆王在继位后不久,决定踏上了这条,充满冒险与神秘的西行之路。

传说中,他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而远赴昆仑瑶池,那里是西王母的居所,掌控着神奇的长生秘药。

从河南出发,周穆王带领着庞大的队伍,沿着黄河一路西行,穿越山脉、戈壁,最终抵达了昆仑山脉,访问了传说中的西王母。

这段行程,历时五百多天,跨越了极其复杂的地理环境,挑战了当时的技术与物资条件。

是一场探险,更像是一次“天子巡游”。

周穆王的西行,是历史与神话交织的产物,究竟是为了帝国的扩展,还是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

古田武彦的“短里”理论

周穆王西行的行程,历来为后人津津乐道,传统记载中提到他“西巡三万五千里”,这一数字既惊人又充满了神秘感。

我们可以从《穆天子传》这样的,古代文献中看到,周穆王的伟大旅程描述,周穆王跨越黄河,翻越祁连山,最终抵达昆仑山,寻访西王母的神药,几乎走遍了当时的已知世界。

关于3.5万里的行程,传统史学家,早已接受了这个数字,认为这一次西行,是一次近乎神话的“天子巡游”。

日本学者古田武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他质疑,传统文献中的“3.5万里”,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距离,而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

古田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穆天子传》的分析,认为这些文献在传达时,使用的是“短里”的计量单位,而非现代的里程计算。

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古代中国,在描述大规模的远行时,常用“万里”来表达事物的宏大,而这一“万里”,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真实距离。

古田认为这种“万里”,表达的多是形象化的长时间、长距离的感受。

也就是说,3.5万里这一数字,在周穆王西行的记载中,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符号,象征着旅程的艰难与遥远,而非准确的地理距离。

究竟周穆王的西行距离到底有多远呢?

根据古田的推算,“短里”约等于现代的76到77米。

换句话说,周穆王的西行距离被大大缩短,如果按古田的理论计算,周穆王从镐京出发,穿越黄河,经过贺兰山、祁连山等地,最终抵达昆仑山脉的行程,只有大约2600公里。

这个距离,远低于传统的3.5万里,也使得周穆王的西行,在地理上显得更加“现实”。

古田的这一理论,无疑为研究古代历史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传统上,周穆王西行的传说,被视为一种英雄史诗,展示了古代,中国君王的雄伟与壮丽。

可古田的理论,揭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周穆王的西行,或许并非像传说中那样不可思议。

这段历史极具神话色彩,古田认为,本身并没有脱离历史的实际情况。

当然,这一理论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

有人认为,虽然“短里”理论解释了数字的偏差,却没有完全解释,西行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难与奇异之事。

在《穆天子传》中,周穆王并穿越了大山大河,还经历了神奇的故事,如与西王母的会面,这些神话元素,似乎难以用现代的,考古学和地理学来解释。

古田武彦的“短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使我们重新审视,周穆王西行的历史真实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穆王的西行,不只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神话故事,也成为了我们理解古代文化与地理认知的一扇窗。

考古学的突破,周穆王的西行或许更远

古田武彦提出的“短里”理论,对于重新理解周穆王西行的行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新的考古发现,则给这一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考古学界的多项发现,让我们对周穆王西行的认识,发生了剧变。

从古代丝绸的传播,到一些文化遗址的发现,学者们开始怀疑,周穆王的西行,是否真的是一场“寻药之旅”——还是一次跨越多个文明的早期交流。

1993年,埃及考古学家,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中国丝绸的碎片,震惊了整个学术界。

因为丝绸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象征,而丝绸如何出现在遥远的埃及?

这项发现引发了学者们的兴趣,促使他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这一丝绸的发现,意味着古代中国,与地中海世界的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早,这个丝绸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埃及的,也可能是通过某种,更为直接的途径抵达了西方。

从这个角度看,周穆王的西行,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穆天子传》,所描绘的中亚地区。

他的足迹,或许早已超越了中亚,进入了更遥远的地方。

学者们猜测,周穆王的西行,或许不仅是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更可能是,对外界未知世界的探索。

昆仑山神话色彩浓厚,并非不可抵达,尤其是在古代交通和贸易,逐渐发展的背景下,周穆王的西行之路,或许早已延伸到西方。

有学者推测,周穆王的西行,可能不仅停留在昆仑山,有可能到达了古代埃及的地中海地区。

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周穆王的西行确实达到了埃及,这一可能性,却让学者们对中国与古代西方世界的联系,产生了新的思考。

周穆王的西行,可能是一场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更多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的物品,这些发现的时间,远早于我们通常认知的,“丝绸之路”开启的时期。

例如,近年来在中亚地区,发现的古代遗址,出土的物品中,就有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和陶器。

这些物品的存在说明,早在周穆王时代,甚至更早的时期,中国与中亚、西亚的文化交流就已经开始了。

这些考古发现,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周穆王的西行的实际地点和距离,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述。

从丝绸的流传,到中亚遗址的发现,这一切都在悄悄揭示着,一个更复杂的古代世界:周穆王的西行,可能远远超过了我们原本的想象,早期的中西交流,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密切。

周穆王的西行与全球视野

周穆王的西行,无论是否真的到达了遥远的埃及,都深刻影响了,我们对古代历史的理解。

很多伟大的事件,都有着神话与现实的交织,周穆王的西行便是如此。

正如学者所说,它既是一段实际的旅行,也是一段历史的象征。

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相遇,代表了中国对西方的向往,也象征了古代中国人,对于“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无论是古田武彦的理论,还是考古学的发现,这一切都提醒我们,历史不止于书本上的记载,它有可能通过新的视角与证据,不断被重新解读。

周穆王的西行,超越了简单的旅行故事,成为了连接中西文化的重要桥梁。

让我们明白,历史的真相,不止于表面的一层,而是深藏在不断变化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现之中。

1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