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储量超过波斯湾。中国的 “可燃冰” 将确保其数个世纪的全球主导地位深海站在工程复杂程度上丝毫不逊于火星站作者:德米特里・卡普斯京

中国正在南海建造世界上首个用于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水下研究站。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潜在的能源,其储量可能超过波斯湾的石油储量。这座深海站在工程复杂程度上,比如说,丝毫不亚于火星站或月球站。因此,它要到 2030 年才会投入使用,因为其设计和建造工作既复杂又耗时。不过,之后中国承诺将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该研究站将常驻六名研究人员,每次任务每月轮换一次。该站将建在南海富含甲烷的海域。这里已探明的碳氢化合物储量相当于 800 亿吨石油能源,远远超过波斯湾的石油储量(500 亿吨)。的确,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不像开采石油那么容易。从外观上看,它们像冰,所以被称为 “甲烷冰”,甚至是 “可燃冰”。美国科学家罗阿尔德・霍夫曼解释说,从化学角度来看,它们是甲烷和水的化合物:大量的甲烷似乎被 “捕获” 在水的晶体结构中,形成了一种固体物质。起初,科学家们坚信,这类物质只存在于遥远的宇宙中,因为那里温度极低。然而,后来在世界海洋的海底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这里温度很低,接近宇宙空间的温度。再加上高压,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压缩” 成了固态的天然气。苏联科学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在地球上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但当时根本没有开采和运输它们的技术。后来出现了运输液化天然气(LNG)的槽车。现在,天然气水合物的运输技术可能与此类似。而且,这些技术的先驱正是中国人。顺便说一下,建造深海站不仅对研究 “可燃冰” 很重要。美国也试图干涉南海。他们没有任何领土诉求,但却派军舰到这里,称这是 “航行自由”。而实际上只是想搅乱局势。对中国来说,南海是至关重要的领土。每年通过该地区的海上航线运输的货物价值约 3.4 万亿美元,其中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等原材料。对这片海域的控制使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有了重要的影响力杠杆,并增强了其地缘政治影响力。自然,对南海深海区域的资源开发将增强中国在南海的影响力,届时没有任何一个邻国能够再对此提出异议。此外,中国开始在海洋中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后,其能源将减少对进口供应的依赖。目前,中国尤其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而自主开采将使中国在战略上实现独立。这对海军尤为重要,因为海军的行动依赖于稳定的燃料供应。目前,中国进口的石油中,高达 85% 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一条狭窄且脆弱的通道,在发生冲突时,像美国这样的对手有可能封锁这条通道。从南海获取国内甲烷供应可以降低这种战略脆弱性。同时,“可燃冰” 的开发将使中国更接近其 “绿色” 能源的梦想:甲烷燃烧比煤炭更清洁,释放的二氧化碳大约少一半。如果中国能够开发海底矿床,其海军将能够从保护遥远的石油运输路线,转向对南海有争议海域的控制。过去,波斯湾的石油促进了阿拉伯君主国影响力的增长。甲烷也可能为中国带来同样的效果,确保其在全球的绝对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