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黑马之姿杀出重围,豆瓣评分从8.5分涨至8.6分,连续2日实现票房逆跌,成为现象级电影。然而,伴随着影片的热度攀升,一场关于角色与演员的争议却在悄然发酵。
鹿童,这个在《哪吒2》中充满话题性的反派角色,因其复杂的性格和极具张力的剧情走向,成为观众讨论的焦点。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为鹿童配音的演员张运气却因角色的"反派属性"遭遇了网络暴力。大年初二,张运气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坦言自己看完电影后才发现鹿童是个反派角色,而网络上对他的谩骂让他感到"天塌了"。
这一事件暴露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在影视作品中,角色与演员的界限正在被观众有意无意地模糊。张运气在采访中明确表示,配音演员在录制时只能看到自己的台词和几句对手戏,对剧情的整体走向一无所知。他们只是在专业指导下,完成对角色的声音塑造。这种专业的工作方式,却被部分观众误解为演员本人与角色的"合二为一"。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从《还珠格格》中容嬷嬷的扮演者李明启,到《我的前半生》中凌玲的扮演者吴越,再到《三十而已》中林有有的扮演者张月,这些优秀演员都曾因塑造的反派角色太过深入人心而遭受网络暴力。这种将角色情绪迁移到演员身上的行为,不仅是对演员专业性的否定,更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误解。
张运气在视频中提到,观众可以通过彩蛋"解气",这恰恰说明了《哪吒2》主创团队对角色塑造的用心。一个成功的反派角色,其存在价值不在于被观众憎恨,而在于推动剧情发展、深化主题表达。鹿童这个角色的复杂性,正是国产动画在角色塑造上的一次突破。而张运气的配音,为这个角色注入了灵魂,使其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面对网络暴力,张运气的处理方式值得点赞。他没有选择沉默或回击,而是通过视频向观众解释配音工作的特殊性,呼吁大家理性看待角色与演员的关系。这种专业且克制的回应,展现了一个年轻配音演员的素养与担当。
《哪吒2》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良的制作和创新的叙事,更在于它引发了对影视行业生态的深度思考。当我们在为国产动画的进步欢呼时,是否也应该反思:如何建立一个更加理性、健康的观影环境?如何让观众在享受艺术创作的同时,学会尊重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付出?
艺术创作需要空间,演员需要被理解,观众需要成长。只有当角色与演员的界限被清晰界定,当网络暴力不再成为优秀演员的"附加伤害",我们的影视行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这不仅是《哪吒2》带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期待更多像张运气这样的优秀配音演员能够被看见、被理解,也期待观众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毕竟,一个健康的影视生态,需要创作者与观众的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