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外国人都是怎么称呼中国的吗?
根据中国的文献记载,我们会发现很多国家的古今名称都不相同。比如说印度,这个国家在古代又名“天竺国”,现在的伊朗曾被称为“波斯”,越南称“交趾国”,日本过去又叫“东瀛”等等。
当然了,这些都是中国给其他国家取的称谓,他们本身的国号估计不是这个,这就好像现在外国普遍称我们为“China”,而我们自称为“中国”是一样的。那么在古代,其他国家又是怎么称呼中国的呢?
1、支那
“支那”这个词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在古代,和中国封建王朝接触最多的、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国家,当属天竺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就将中国称之为“chini”,这个称谓据说是来自于“秦”的音译。
实际上,在秦穆公时期,秦国便已经成为了一方翘楚,威震四方,其影响力远至西域、天竺等地,所以后来印度梵文中出现chini一词也不意外。
此外,在《大唐西域记》等史料中,印度人还将中国称之为“摩诃支那国”,意为伟大的支那。
由此可见,“支那”这个词最初并没有蔑视的意味,而让“支那”二字从褒义转变为贬义的时间,还是中国近代史。
从隋唐时起,一些日本的僧人和学者前往中国学习,并从史书典籍中知会了“支那”一词。到宋元时期,在日本以“支那”称中国的人还很少,有且只有高僧会用到“支那”这个称谓。可见,此时的“支那”还没有轻蔑的属性,反而是带有崇拜色彩。
到了清朝后期,那些在日本岛国发动革命的中国人,又以“支那”自称,以此和腐败的满清形成对立。
然而到了19世纪,随着日本人将崇拜的对象由中国转变为西方,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尊崇便开始消散,尤其是在日本军国主义出现之后,一些带有军国主义性质的书籍都会将中国称之为“支那”,而且是把“支那”和“懦弱低贱”等侮辱性词汇联系起来。
19世纪中后期,在明治维新之后,“支那”这个称谓在日本已经普遍流行,同时还带着一股胜者对失败者的轻蔑情绪。等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这种轻蔑情感变得更加浓厚了。
直到朝鲜战争结束,看着美国大爹被中国志愿军打得一败涂地,震惊之余的小日子又对中国升起了敬畏之情,于是“中国”一词也逐渐成为了日本对中国的口头称谓。
2、契丹
在亚洲中部和欧洲东部,绝大多数民族都会将中国称之为“契丹”,在英语中,“Cathay”一词也多是指代中国。
众所周知,契丹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在10世纪-12世纪中期,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政权,国号“契丹”,后来又改为“大辽”、“大契丹”。
辽朝全盛时期,其疆土东至日本海,西抵阿尔泰山,北到外兴安岭一带。在当时,契丹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覆盖了西域诸国,甚至连中原都臣服于它的绝对实力之下。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和东欧等地都习惯将中国称为“契丹”。
而在西亚的伊斯兰古籍中,还将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称之为“契丹火箭”。直到今天,俄罗斯等国对中国的称谓,直译后就是“契丹”(Kitan)的意思。
3、赛里斯
“赛里斯”(Seres)是古希腊人对中国的称谓,翻译过来就是“丝绸国”。
在西汉时期,中国开辟了以洛阳为起点,途经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名为丝绸之路。自此,中国的优质丝绸便不断销往国外,成为举世闻名的东方特产。
所以,在罗马和古希腊的著作中,都喜欢直接将中国称之为丝国,即“Seres”,又译衣冠文物之地。
据说,在公元前1世纪时,凯撒大帝身穿一件中国丝质旗袍去看戏,由于这身绸缎十分艳丽奢华,惹得戏场里的观众纷纷围上前欣赏,将它视为衣冠中的珍品。
但因为当时的西方还不知道丝绸从何而来,更不知道丝绸是如何制作的。在当时,西方人都认为这是由植物的丝叶制成,连历史学家都只能推断它可能来自于某种动物的产物。后来,人们知道了奢华的丝绸诞生于一个东方大国,但不知其名,于是就将其称之为“赛里斯”。
到如今,中国在国际上还有一个专属的称谓,即China。这个词最早源于17世纪,在当时,中国的瓷器在欧洲诸国大受欢迎,所以他们便将中国称之为瓷器国,又因中国瓷器多产于昌南(景德镇古称),便将中国的称谓直译为“China”。
在这之后,“China”一词便成为了中国在西方的专属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一种说法是,“China”是秦朝的音译,即“Chin”,后面加上一个a指的是秦人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