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由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据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期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在祭祖方面,清明节有一些传统的常识和习俗。首先,祭祖前需要准备好必要的物品,如香、水果、糕点、纸钱和蜡烛等。香如同信号,点燃后表示子孙前来祭祀;水果和糕点代表阴阳,是祭祖的必备之物;纸钱则用于焚烧,寓意为给祖先送去财物;蜡烛代表光明,寓意为指引子孙走正道。
在祭祖过程中,焚烧纸钱和香要注意防火安全,物品尽量自己携带,避免购买祭祀地点附近的小贩兜售的器物。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要随意丢弃垃圾。在离开祭祀地点时,应清点随身携带的物品,以免丢失。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和注意事项。比如,扫墓时应衣着整齐素严,以示对先人的尊重和礼貌。同时,不要去太偏僻、人烟罕至的地方祭祀,应依照常走的路线进行规划,确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