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曾对名与实的关系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名实之辩”。这一场的百家争鸣,精彩纷呈,各抒己见。这是一场语言与社会实际的关系之争,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最有影响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的名气并不大,只是他的《名实论》对后世有其影响。
名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名指名词和概念,实指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因反映的社会政治利益和所处的认识发展阶段不同,对名与实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展开过长期争论,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名辩思潮,由此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的发展。
儒家总是试图将名与实统一起来,让两者等同。比如他们就认为调整万物的名,并强制让人们认同即可改变那个混乱的社会。所以儒家一直谋求建立一个以“仁义礼”为准则的和谐社会,可惜名这个东西只是我们人类强加给万物的一个框框而已,时代在变,名焉能不变?既然名已不符实,那么执着仁义礼肯定是无法解救乱世的!
归根结底还是基于政治目的,将辩论作为一种外交上的手段和工具。从终极的哲学层面上来看,这种辩论本身也没有,正确与否之分也不可能形成一个答案。这个过程的价值只是在于向统治者彰显自身的能力,以及训练自己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