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在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充气式柔性密封舱通过实践十九号卫星完成了在轨飞行试验。
这标志着我国在充气密闭舱技术方面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
充气密封舱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密封舱,在发射时舱体处于压缩状态,入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膨胀就会展开,膨胀后的舱体就可以用作载人或是科学实验等多种功能。
那么这种新型的舱体有什么优点呢?
充气式柔性密封舱的优点。与其他舱体相比,充气舱体最大的优点就是轻便和高效折叠。
想必大家都知道载人航天器和空间站建设的舱体都是必要要在发射之前就要将其升空,这样不仅运输麻烦,同时也大大限制了舱体的体积,如果舱体太大就很难发射上天。
但是充气舱体不需要这么担心,在发射的时候舱体压缩到一个较小的体积之后就可以发射了,不仅大大减小了运输难度,同时也可以制作出更大的舱体,这为大型空间密封舱体的建造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那么这次通过实践十九号卫星完成在轨飞行试验,说明我国拥有了怎样的技术呢?
这次飞行试验是由实践十九号卫星进行的,也是我国首次通过卫星对充气式柔性密封舱进行在轨飞行验证,意义非凡。
这项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空白,是国防和航天发展的一项重要进展。
众所周知,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通过不断努力追赶,如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自主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然而,我国在大型效舱方面却一直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空白,但此次验证成功,对今后我国载人航天的作业能力和建造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将有利于后续载人航天任务的展开,对我国航空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各种功能的发掘。这次实验中,不仅仅是充气式柔性密封舱本身进行了测试,同时还搭载了多个实验件,其中包括十个空间流动单元和一个气体发生器室。
这使得实验具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视角。
通过多个空间流动单元的测试,不仅能够验证不同情况下舱体的性能,还能够为将来航天器的设计提供更加细致的数据支持。
而气体发生器室则用于产生试验过程中所需的特定气体,无论是为了模拟特定环境还是为了测试舱体在不同气氛下的表现,其设计和实施都为这次实验增添了更多科学价值。
实验后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详细剖析,最终确定了多个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
这些指标包括舱体承压能力、气密性能和舱内温度环境等。
首先,对于舱体承压能力来说,无疑是验证充气密封舱在太空中使用的一项非常重要指标。
如果舱体不能够有效地承受内部压力,那么它就不能够保持其原有形态,也无法完成其作为空间舱所需承担的使命。
而通过这次实验得出的数据表明,在不同条件下,舱体都能够保持良好的承压能力,完全符合设计预期,这无疑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其次,对于气密性能来说,这项指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太空中,外部环境极为恶劣,一旦舱体出现任何破损或者气密性不足,都可能导致内部气氛泄漏,从而严重影响甚至危害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条件下,舱体都没有出现任何气漏现象,这不仅证明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材料选择和工艺设计上做出了超前探索,也让整个科研团队感到无比欣慰。
最后,关于舱内温度环境的保持,同样是这次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太空中的温度变化极为剧烈,如果不能够有效地保持合理的温度环境,不仅会使航天器内部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也将会给航天员带来不小的困扰甚至危险。
通过实践十九号卫星的数据分析,结果证明,在不同条件下,舱内温度均能够保持稳定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无疑为未来将航天器带入太空建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空间育种实验。总结此次实验,不仅令我国航天科技界感到自豪,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同时也成为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那么这颗实践十九号卫星还有什么其他功能吗?
当然有了,这颗卫星还将用于开展空间育种试验。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杂交水稻、大豆、大麦以及小麦等高产农作物品种不断问世,但是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还是亟待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开展空间育种试验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此次实验目的是通过空间微重力环境刺激植物细胞分裂,从而推动植物遗传物质重组,使植物能够从中获得一些突变进而产生一些优良性状,从而改进作物品种,提高粮食产量。
自从1987年将水稻种子送上东莞洞二号卫星进行首次空间育种之后,之后就再也没有成功过进行空间育种研究,这是因为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中都没有抛出适合进行育种试验的卫星载荷,而此次北斗三号卫星正式进入轨道,并且落位终端成功完成了充气式柔性密封舱展开,于此才终于迎来了载人航天领域新一轮育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