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恒大在美申请破产,房地产企业该何去何从?

黄皓评历史 2023-08-21 09:54:00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记得“关注”我呀!

中国房地产业从快速发展到收紧调控再到衰退调整,经历了一个完整周期。当前面临的困境也凸显出产业转型的迫切性。中国恒大集团就是典型,目前中国恒大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再次引发外界对中国房地产业前景的担忧。

在经历多年高速发展后,中国房地产业正处于低谷,企业面临重重困境。那么中国房企将何去何从?

一、恒大破产是危机的导火索

恒大集团申请破产保护是继碧桂园股价暴跌后,中国房地产业面临的又一坏消息。作为中国最大房企,恒大陷入财务危机,预示着行业整体面临下行风险。

恒大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它的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由董事长许家印创立于1992年。30多年来,恒大依靠高杠杆运营以及收购兼并快速扩张,资产规模一度达到2.6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恒大不仅在一线城市有大量高端房产项目,在二三线城市也大举收购土地,实现了全国化布局。然而在去杠杆和“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恒大子公司上市破裂,股价暴跌超过70%,引发外界担忧。2021年,恒大未能按期支付公司债券息票,信用评级遭多家机构下调至垃圾级。

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恒大多次表示难以支付到期债务,陷入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此次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这家中国最大房企正式宣告陷入“硬着陆”,也预示着中国房地产业整体面临严峻的下行风险。

现在中国恒大直接在美申请破产,恒大危机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冲击不容忽视。它也提醒我们,高杠杆驱动的增长模式终究难以为继,房企必须转变经营策略,通过创新驱动打开新的发展局面。

二、房地产企业该何去何从?

从2010年开始,监管部门逐步收紧房地产调控,出台限购、限贷等政策。这一时期房价上涨趋势得到遏制,但房企通过去库存保持销售。

多年来,房企通过高杠杆运营获得高速增长,结果也积累了大量风险。近年来,在“房住不炒”政策导向下,房企去杠杆化压力增大,导致企业面临流动性风险。

2017年以来,在“房住不炒”导向下,去杠杆政策加速推进。此期间房企面临流动性压力加大、销量下滑、债务风险增加等多重压力,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后疫情时代,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使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下降。在此背景下,房企经营困境加剧,中小企业面临倒闭潮,行业已进入严冬期。

从经济学角度看,高杠杆是中国房企快速扩张的关键所在。通过举债运营,房企可以获得更多资金投入土地购买、项目开发,实现快速增长。但是高杠杆也带来了隐藏风险。一旦经济形势变化,增量入不敷出,企业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

在“房住不炒”“三稳”等政策导向下,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导致企业新增开工面积受限,销售规模受控。与此同时,美国升息以及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叠加,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上升。在销售回款减速的情况下,企业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直接导致企业流动性风险爆发。

可以说,当前中国房企面临的流动性危机源自过高的杠杆率以及整体经济环境的急剧恶化。此情况进一步恶化了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要化解危机,必须通过多措并举帮助企业降杠杆,稳定预期,同时通过结构性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需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政策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分化严重,不同城市的供需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能搞一刀切的限购政策,而应该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调控手段。具体来说,对于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压力大的情况,可以适当收紧购房限制,遏制投机需求。

对于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较大的情况,则可以适当放宽限制,释放合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实施符合本地区情况的调控政策,既稳定房价,也保障房企销售。

面对市场变化和政策压力,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求变,通过转型创新来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

可以大力发展长租公寓、养老地产、共享办公等新型业态,拓展住宅租赁、备用房等市场。与此同时也要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现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转型。

结语:

只有做强做大新业态,才能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带来新的持续收入来源,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这是房企生存下去的必由之路。

中国房地产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期,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但危中必有机。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中国房企必将打开新的发展局面。对于中国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你有什么看法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