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盼过年”到“怕过年”,我们的年味被谁偷走了?

青梅未了 2025-01-20 02:51:42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街上就飘着红红的灯笼,家家户户贴着喜庆的春联,空气中都是年的味道。

那时候,过年是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新衣服、压岁钱、放鞭炮,每一样都让人兴奋不已。

可现在,年味儿真的变得越来越淡了。

前几天家闺蜜群里,娟子说:"现在的春节,就像一个普通的假期,没有小时候那种期待感了。"

这句话引起了群里的共鸣,大家纷纷开始回忆儿时的年味,感叹现在的春节越来越没意思了。

究竟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年味?

01

物质丰富的代价:惊喜变成了日常

小时候,妈妈总说:"等过年了给你买新衣服。"

那时候,新衣服是一年中最珍贵的礼物,穿着它去拜年,走在街上都觉得特别神气。

可现在呢?

"双十一"、"618"、"黑五"......各种购物节此起彼伏,想买什么随时都能买到。

当物质享受从年度盛典变成日常消费,年味自然就淡了。

不光是新衣服,年货也是如此。

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糖果、瓜子、火腿肠,现在随手就能在便利店买到。

特别的东西变得不再特别,年味也就跟着变淡了。

02

科技改变了团圆的方式

还记得小时候走街串巷拜年的场景吗?

穿着新衣服,拎着糖果,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

虽然累,但那种热闹劲儿,才是真正的年味。

现在呢?

打开手机,群发祝福,点开视频通话,拜年就完事了。

科技让拜年变得更方便,却也让年味变得更淡。

红包变成了数字,祝福变成了表情包,年味被科技稀释得所剩无几。

03

"宅文化"冲击了年俗传统

以前过年,街上到处都是舞龙舞狮的队伍,广场上有人扭秧歌,庙会上人山人海。

可现在呢?

年轻人宁愿窝在家里追剧、打游戏,也不愿意出门凑这个热闹。

有人说:"在家点外卖、看电影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出去挤那个闹哄哄的庙会?"

确实,在家过年也很舒服,但年味不就是在那份热闹里吗?

04

"孤岛效应":城市生活的无奈

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们,彼此之间就像生活在孤岛上。

电梯里遇到邻居,最多点头示意。

哪像以前在村子里、老社区里,大家你来我往,串门拜年才有味道。

更让人唏嘘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过年回家的路越来越远,回家的时间越来越短。

三十晚上赶回家,初三就要启程返城,年味还没尝够,就已经在回程的列车上了。

05

压力之下:年味变成了负担

"催婚"、"逼生"、"比成绩"......这些词汇让不少年轻人对回家过年充满抗拒。

本该温暖的团圆,变成了一场场心理防御战。

有人说:"过年不是休息,是另一种形式的加班。"

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应付各种社交场合,很多人觉得过年比上班还累。

年味变淡,或许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06

消费主义:商业化的狂欢

商场里的"年货节"、旅游景点的"新年套餐"、各种"跨年活动"......

春节正在变成一场消费盛宴。

当节日被商业符号包装得面目全非,年味又怎能不变淡?

小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守岁、看春晚,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候。

可现在,人们更在意的是去哪个景点打卡,住哪家网红酒店。

年味真的回不来了吗?

也不尽然。

其实,年味变淡的背后,折射的是这个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不必过分怀念逝去的年味,而是该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年味。

也许,年味不是非要按照老一辈的方式才叫浓,网上给父母拜年的视频通话里,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一家人窝在沙发上看电影,也是团圆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那份心意。

只要心中还留着那份期待和温暖,年味就永远都在。

毕竟,过年的真正意义,从来都不是在热闹的形式里,而是在团圆的念想中,在思念的牵挂里,在游子回家的路上。

看完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记忆中的年味?

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寻找那些逝去的年味,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年味。

0 阅读:2

青梅未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