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汉朝继承秦朝制度那样,清朝的制度也是承自大明。不过,在一项极为重要的规则上,清朝可没照着明朝的制度来,这规则就是——皇位继承制。
周朝起就一直沿承着嫡长子继承制度,怎么到清朝这儿突然就变了?
嫡长子继承制打西周起就有了,啥叫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皇后生的大儿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古代大多是一妻多妾的情况,这么一来,只有正妻生的孩子才有资格继承。
自先秦时期就有这么个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王位得由嫡子来继承,哪怕有长子在,长子也没有继承权。
别的咱先不提,就说当年刘邦登基称帝之后,他可是有个长子的。可就因为某些原因,这个长子直接被无视了,反而是立了吕后的儿子做太子。
同时,王后作为嫡妻,可能也会有好多孩子,那这时候该怎么选?这就得看年龄大小了。
想当年,李世民那可是战功相当卓著。可李渊,压根就没把李世民放在心上,从来都没考虑过他。李渊登基之后,直接就把李建成立为太子。就因为这样,后来才发生了“玄武门之变”那么悲惨的事儿。
一直以来,皇室都特别推崇嫡长子继承制。儿子们都是接受同样的教导长大的,而且对太子的教育更加重视,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嫡长子还是很有本事的。
正常情况下,皇帝们都是依照祖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没错,不管啥制度,都是有好有坏的。
二、有利有弊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费脑筋去想该咋选皇位继承人,毕竟在整个王朝里,能符合嫡长子身份的就只有一个人。
皇帝要是想从儿子里挑出最适合当皇帝的那个,肯定会有自己的主观想法。可要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皇帝就没别的选择。当然了,不只是皇帝,其他皇子也不会心存幻想。
别的先不提,就说把嫡长子继承制写进国法的大明。在明朝,朱元璋登基之后就规定,以后皇位的继承得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所以,朱标活着的时候,那些皇子没有一个对皇位动心思的。
皇位争夺里兄弟相残的事儿可不少见。不过要是有了这个规定,连第一关都过不了,还争啥皇位。
当然,这就是为啥历来帝王明知嫡长子继承制有毛病,却还一直用它的缘故。因为这个制度能最大程度地防止皇子们拉帮结派、互相残杀,能保证朝堂稳稳当当的。对一个王朝来讲,建国之后,最要紧的就是稳定。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嫡长子是皇后所生的儿子。一直以来,各王朝的皇后都出身名门望族,所以她们背后有着家族的支持。在皇权交替的时候,皇后的家族肯定会竭尽全力去帮新皇坐稳皇位的。
当然了,要是违反了,那付出的代价可就大了。就拿周幽王来说吧,他特别宠爱褒姒,就把王后和太子给废了,改立褒姒。申国君主一知道这事儿,马上就出兵,要为自己的女儿和外孙报仇。
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避免了皇帝宠妾灭妻造成的大灾难,这对朝堂的稳定可起了大作用,要知道,前朝和后宫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这弊端可大了去了,啥弊端?就是没法保证嫡长子有那个能力。这里面最值得讲讲的就是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衷了。咱先不说他有没有能力吧,就说他这能力,连当个守成的君主都不行,根本就不配做皇位继承人。
还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为了让嫡长子的地位更稳固,就必须削减其他宗亲的权力,不然他们就可能影响皇帝的统治。这样一来,宗亲们就没权力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明末的时候,清军打过来,宗亲们根本没法抵抗。
三、秘密立储清朝把嫡长子继承制彻底废除了。康熙晚年的时候就有秘密立储的想法了,不过真正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的是雍正。
乾隆是历史上第一个靠秘密立储登上皇位的皇帝,他登基之后,就把这一制度确立为清朝往后的立储制度了。
在康熙之前的那几位皇帝,没一个是立了太子的。就拿努尔哈赤来说吧,他可是第一位皇帝,本想照着大明的制度走,把自己的长子褚英当作接班人来培养。
褚英能力是挺出众的,可在政治上那是一窍不通。不管是跟当时那些有权有势的大臣,还是和自己的弟弟们,他都相处不好。而且褚英这人性格特别傲慢,做事还很离谱,干出一堆让努尔哈赤没法接受的事儿,最后就只能被幽禁起来,落得个死亡的下场。
打那之后,努尔哈赤就再也没立过太子,这也就意味着第一次尝试的嫡长子继承制失败了呗。最后,皇太极登上了皇位,不过跟他爹一样,皇太极在位的时候也没立太子。
他逝世以后,皇位的争夺那叫一个激烈。皇太极的长子,还有皇太极的两个弟弟,都跑来争皇位。最后,让福临登基,多尔衮被封作摄政王,这才把这场争斗给了结了。
福临是大清头一个英年早逝的皇帝。临死前,他下了道旨意,把皇位传给老三玄烨,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帝。
康熙八岁就当上皇帝了,他,想仿照前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康熙的嫡长子可是他和原配赫舍里氏仅有的孩子,这就足以看出康熙有多重视这个孩子。
太子一立,那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打这之后,康熙几乎把自个儿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太子身上。太子刚开始启蒙的时候,康熙就找了当时朝中特别有名的大儒来当太子的老师。而且,太子也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由皇帝亲自带在身边教导的人。
太子长大以后,康熙那可是把自己的本事都使出来给太子铺路。在朝廷里,那些不支持太子的人,康熙就可劲儿地打压,就为了帮太子培植势力。
简直能说对太子那是宠爱到了极点,上一个能被皇帝这般宠信的就数朱标了。
但打那以后,太子的表现是越来越让康熙失望了。经过两次废太子的事儿,康熙算是彻底对他没指望了。到临终的时候,康熙指定皇四子继位,然后就与世长辞了。
雍正经历了九子夺嫡,他心里可清楚皇位的诱惑有多大了,为了不让前朝那种悲剧再次发生,雍正就创立了一种立储的法子,叫秘密立储。
除了皇帝,谁也不知道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会是谁。这一招,不但能让大臣们没法站队,皇子们也不敢乱动了。这么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就稳定了朝廷的局势。
简单来讲,清朝的时候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经不适用了。为啥?因为跟前朝不一样,康熙之后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皇帝为了让下一任接着荣耀下去,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很可能就把资历当作最重要的因素了。
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们可算是把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看了个遍。不过这里面出了道光皇帝这么个例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