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148:宠辱不惊丨考功员外郎卢承庆,先后三次改官员评语

绿茶纵横看历史 2024-11-07 12:23:03

宠辱不惊(chǒng rǔ bù jīng),原意是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比喻将荣辱得失置之度外。成语出自西晋潘岳的《在怀县作二首》其二,“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新唐书·卢承庆传》中则记载了有关唐朝宰相卢承庆“宠辱不惊”的典故。

卢承庆,字子余,出身范阳卢氏北祖大房,其祖父卢思道曾任隋朝散骑侍郎。卢承庆的父亲卢赤松早年也在隋朝任职,与唐高祖李渊乃是故交,李渊起兵以后,卢赤松选择投入李渊麾下。唐朝建立后,卢赤松官至太子率更令,拜柱国,爵封范阳郡公。

卢承庆相貌英俊且博学多才,其父卢赤松于武德八年(625年)去世后,卢承庆承袭爵位。唐太宗初年,卢承庆担任秦州参军,一次他入朝奏报河西军情,太宗见其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乃是位干吏,遂升其为考功员外郎,负责为官吏们进行的政绩进行考核评定。

考功员外郎虽不是高位,但因其考评结果直接关系到官员们的仕途升迁,因此权势极重。卢承庆到任后,始终兢兢业业,公正负责的对每位官员进行考评。

一年,有位管理漕运的官员在督运粮草时,因为遭遇大风,导致运粮的船只沉没,粮食丢失。鉴于其犯下重大过错,卢承庆在考核功过时,便给了一个“监运损粮,考中下”的评语。

在考核中评为“中下”,显然是升迁无望了,若是其他官员,难免面露失望。然而,那名官员听说了这个考评结果,却是神色自若,一言不发的便退了下去。

卢承庆见状,对于该官员的气度和修养颇为欣赏,于是心中暗想,“粮船沉没,倒也并非全是他的责任,途中遭遇大风,无论换做谁都是回天乏力,若因此事评为‘中下’,确实多有不妥。”

想到此处,卢承庆便又将该官员叫了回来,对其说道,“遭遇大风不是你所能阻止的,损失粮草也非人力所能及”,随之将其评语改为了“中中”。

那位官员对于这个改变,仍是面不改色,既没有表现出半点高兴的神情,也没有为此感到惭愧,更没有表达什么感激之情,一声不吭的便又要退下。

见到该官员如此表现,卢承庆心中更为赞赏,不禁赞叹道,“好一个宠辱不惊,遇事从容,当真是难得!”说罢,便又将他的评语改为了“宠辱不惊,考中上。”

那位官员听到如此评价,却依旧是一声不吭地站在原地,对此结果完全就是一副不置可否的模样,待到考核完毕,也仅是拱了拱手便退了下去。此事传开之后,一时被传为美谈。

因为始终秉持着公正廉明,卢承庆此后一连经过多次升迁,官至户部侍郎。

卢承庆不仅对他人的宠辱不惊颇为赞赏,实际上他本人就是一个遇事宠辱不惊之人。一次,唐太宗向其询问历代户口之事,卢承庆从夏朝一直讲到隋朝,对于历朝历代的人口增减对答如流,太宗大为赞赏,不久便让其兼任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

对于皇帝的重用,卢承庆却认为选官乃是尚书的职责,遂以自己不能越权为由予以婉拒。太宗见状,却是对其愈发欣赏,更加认为自己是选对了人,便对其说道,“朕相信你,你为何却不相信自己呢?”

在唐太宗的重用下,卢承庆此后又历任雍州别驾、尚书左丞。

唐太宗驾崩后,唐高宗即位,卢承庆因为遭到权相褚遂良的诬告,被贬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又被贬为简州司马。虽然接连遭贬,但卢承庆却始终坦然处之,依旧兢兢业业任职。

一年后,卢承庆转任洪州长史,唐高宗见其尽心任事,擢升其为汝州刺史,不久又将其调回京城担任光禄卿,后又升任度支尚书。显庆四年(659年),卢承庆被授予参知政事衔,正式位列宰相。同年,因参与调查长孙无忌有功,又被拜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但转年便又因处理度支事务不当被免官。

后来,卢承庆再度被起用为润州刺史,因做事勤勉,又升任雍州长史。总章二年(669年),卢承庆升任刑部尚书,虽然再度得以入朝,但卢承庆却并不贪恋权位,不久便告老请求致仕,唐高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并加授金紫光禄大夫。

咸亨元年(670年),卢承庆重病不起,他将儿女们叫到床前,嘱咐道,“人有生死,如同日有起落。我死后,一切从简,弄块碑,写上生年卒日就可以了。”可见纵使面对生死,他依旧做到了“宠辱不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