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棉花纺织业异军突起,差点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3-11-12 01:20:00

在元朝之前,中国人主要穿什么?我们从古装剧中感受到的就是:古人穿着光鲜亮丽的“汉服”。但是,大部分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这种衣服十分粗糙,防寒效果也十分不理想。虽然中国农民普遍种桑养蚕,但农民根本穿不起丝织衣服,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自从元朝以来,中国的纺织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棉纺织业异军突起,使得棉质衣服开始在民间流传了起来。老百姓开始普遍穿棉衣,盖棉被。棉被的出现,导致麻布的使用逐渐减少,丝织业的比例也迅速下降。为什么棉纺织业会在元朝迅速崛起呢?

在元朝之前,中国也有棉花种植。但是棉花的种植地区非常少,主要分布在西域、云南和东南沿海。其中海南是南宋地区棉花种植较普遍,棉纺织技术比较成熟的地区。李心传记载当地黎族妇女“得中国绮踩,拆取色丝,和木棉桃织为军幕。又纯织木棉吉贝为布,与省民博易”。

南宋末年,一位叫做黄道婆的女子被卖为童养媳,她不堪虐待,逃到了海南三亚。黄道婆在海南生活了30多年,并从黎族妇女手中学会了棉纺织技术。1295年到1297年,黄道婆乘船从海南返回到了上海。

黄道婆逃去海南之时是南宋,她回到故乡时,已经是元朝了。元朝虽然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但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却丝毫不减。1270年,忽必烈设置司农司,类似于现在的农业部,专门管理农业。为了推广历朝历代的农业经验,元朝“遍求古今所有农家之书,披阅参考,删其繁重,摭其切要”,编成《农桑辑要》,是中国古代政府所编行指导全国农业生产的地一部全面性大农书。1332年,这本书就印刷了万部,时人称“用之则力省而功倍,刊行四方,灼有明效"。后来王祯又总结历代农学,写出了《农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农桑辑要》之中专门列出了一个章节来介绍棉花种植的技术,这些技术基本由“色目人”从西域传播而来的,可见大一统的确推动了全国性的技术交流。元朝在全国大规模推广棉花的种植,终于让棉花种植的范围得到了快速的突破。1289年,元朝在江南设置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六个木棉提举司,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可见当时江南地区的棉花种植规模已经非常之大。

上海,当时叫做松江府,这里“土田硗瘠,民食不给”。上海是泥沙淤积出来的土地,这里的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是不适合种植水稻的。于是当地的人们“因谋树艺,以资生业”,从福建、广东引进棉花来种植。但当时中原的棉纺织技术非常落后,纺织效率十分低下,“有至期年者,弃稚遣老,民尤苦之。”

黄道婆回到老家后,看到这里棉纺织情况是“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于是她就将海南学到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推广,并改造海南的纺织机械。很快,“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自从黄道婆在松江推广棉纺织技术之后,这种纺织技术很快就在江南传播开来了。而松江府则成为了江南的纺织中心,朱元璋也说:“松江乃产布之地”。此后的明清时期,江南的纺织业继续发展,成为了全国的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的名誉。

黄道婆不仅仅促进了中国经济格局的变迁,还改变了中国人的穿着。自此以后,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穿着终于得到了改善。为了纪念黄道婆,松江百姓于1336年为她立专祠,按时奉祀。

我们将东西方的历史进行对比会发现,棉纺织业是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一个中介。18世纪,由于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于是推动了棉纺织机器的革新,出现了飞梭、珍妮机、采棉机的出现,最终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马克思曾说“织布是一种多半不需要很高技艺并很快就分化成无数部的劳动,由于自己的整个内在本性,它同行会的束缚是对立的。因此布业多半是在不受行会组织限制的乡村和小市镇上经营的。这些地方逐渐变为城市,而且很快就成为每个国家最繁荣的城市”。

黄道婆推广棉纺织业,不仅仅推动了江南城市崛起,还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工业革命的转型,尽管这种转型在明清始终未能实现。由于全国对纺织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开始出现了手工工场,前工厂时代的技术、资金都已经在手工工场中积累着,而一些人已经成为了“织工”,脱离了传统的小农经济。

可惜的是,明清两代都推行“海禁”“闭关”“重农抑商”等政策(本人认为中国劳动力多,工资低也是限制机器发明的重要原因),导致江南地区的手工工场的发展速度严重受到了制约。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也远远未能到达“蒸汽时代”的门槛。

1 阅读:32

北斗维斟酌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