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4月28日,太平军与湘军同时进行了两场大战。
湘潭之战,塔齐布所率的湘军大破太平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而在靖港,曾国藩亲自率领的湘军,却被太平军石详祯轻易击败,曾国藩一度跳水自杀···
当时,与太平军相比,湘军的陆战能力并不强。而在水战上,由于装备更为精良,因此,湘军水军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既然如此,为何以水战为主的靖港之战,曾国藩还是被对手轻易击败了呢?
“临时起意”的靖港之战1854年4月,太平军兵分两路:石详祯率水师驻靖港等处、林绍璋率陆军主力攻湘潭、渌口,两路南北夹击,企图攻取长沙。
湘军在分析局势后,决心集中力量攻击湘潭太平军。
计划已定,曾国藩遂决心亲自赶往湘潭指挥作战。
然而,此时,长沙团练却送来情报:靖港太平军防御松懈,“可驱而走也”!而且,团练已经做了浮桥,可以提供支持!
见此,曾国藩遂决心,亲率一部奔袭靖港!
可以说,与下了死决心的湘潭之战相比,这是一场曾国藩“临时起意”的作战!
从战略上来说,当时,太平军主力在湘潭方向,湘潭是主要战场;但是,由于太平军的策略是两路夹击,因此,如果能趁虚打掉靖港之敌,就是打破了太平军两路夹击的计划,在态势上是有利的!
从士气角度来说,当时,太平军在湖南的势头很猛,而湘军遭到了几次失败,长沙防御又空虚,官兵胆寒,“人自以为必败”,士气低落。因此,如能打一个大胜仗,振奋人心士气,也是曾国藩所急需的!
由此,曾国藩下定了奔袭靖港的决心!
但是,奔袭作战,最主要的是情报要准确!敌人确实无备!
而这一次,曾国藩的情报显然是错误的···
太平军主动示弱,后发制人4月28日,湘军抵达战场。
靖港是太平军征湘军水师所在。
港口防御,历来是水陆配合,讲究水军与地面陆军的火力配合。
以常理,敌人靠近,水师当然要出来作战,配合炮台一起作战!
但是,太平军却毫无动静。
由此,曾国藩判定:靖港太平军确实没有做好战备!
于是,曾国藩下令:水师出击!
当时,正是中午,西南风起,水流迅急。
湘军水师杨帆而起,顺风而行,风驰电掣,直扑靖港!
但此时,太平军炮台火炮齐发!
看来,太平军知道湘军水师在装备上的优势,以水师对水师,太平军很吃亏!
于是,太平军采取的是“以陆制岸”的策略,以陆上炮台猛轰敌人,进行防御!
这是一个冒险、大胆的方法!
当时的火炮射速、威力都有限,依靠炮台虽能给敌杀伤,但并不能阻止敌人登陆。
所以,一般来说,只有水师与炮台联合作战,才能真正实现防御!
太平军不使用水军,单纯依靠炮台火力,很可能导致大量船只还没用,炮台就失守的局面!
那么,太平军为何要这么做呢?
没有那么复杂,因为···湘军犯“二”了,太平军可不跟着“二”!
你湘军的船冲这么快,冲过来是要干什么?
当然是要登陆呀!
湘军只注意到风大冲得快,顺风冲,似乎没有想到···风大,同样不好停泊呀!
而太平军,等的就是你要停泊的这一下!
针对性杀伤,破坏湘军计划湘军船只一路冲入靖港,立刻落帆收泊。
但是,风太大了,船冲得太快了,“驶至靖港不能停留”,停都停不住,如何下船登陆呢?
于是,湘军让人拉揽而行,企图靠人力辅助停泊。
太平军等的就是这一刻!
太平军一面继续以炮台火力轰击湘军,一面派出小队专杀纤夫!
如此,湘军停又停不住,只是像靶子一样被敌人炸!
那还搞什么搞!
湘军遂被迫驶到靖港对岸的铜官渚。
急袭登陆,失败了。
现在,轮到太平军反击了!
以小搏大,吃定湘军这时,太平军的水师终于出动了!
太平军出动200只清一色的小划船,直接冲了过来!
这些好嘛,湘军的船只比太平军好,正利于发挥!
于是,湘军立刻发炮轰炸太平军船只···
然而,风速快,太平军的船只也很快,很快就靠近了!
湘军船只很高大,火炮的位置自然也很高!而太平军的小划船又矮又小,清军的火炮根本就无法命中!
如此,面对太平军的小划船,高大的湘军炮船,又只有挨打的份了!
这个时候被围住,湘军船只冲也冲不出去了!
于是,湘军或放弃船只上岸,或者自己把船焚烧,或者有些直接就被太平军缴获了···
湘军水师损失惨重,算是被废在这里了!
陆战这时,曾国藩急忙派出陆师,分三路进攻靖港,企图“翼分贼势”,挽回败局。
如果陆师是在水师进攻时同时协同作战,那可能威胁确实会不小。
可是,在水军被干趴下后,陆军这个时候来攻,能行吗?
能不能行,得分两头说。
一方面,港口作战,贵在水陆协同。
湘军先让水师上,完了再上陆师,这当然是不靠谱的指挥!
但另一方面,以湘军陆师的素质,他们也不是没有可能在这时起到反败为胜的作用。
在同时间的湘潭之战中,面对太平军的木城+火炮,湘军“闻炮即伏,炮止即进,数伏数起”,冒着炮火硬是击败了太平军!
所以,如果发挥出湘潭之战时的能力,湘军陆师还真可能搞出名堂来!
然而···
说起来很丢人···
“争浮桥,桥以门板、床板,人多桥坏,死者百余人”。
湘军陆师是靠长沙团练安排的浮桥进攻的。
结果,人一多,浮桥就坏了···
那还打个屁?
原本,见到水军惨败,陆师就有点胆怯了,现在遇到这样的乌龙事件,陆师更不愿意打了!
于是,陆师溃散了!
曾国藩大惊,马上仗剑而来,在岸上插上棋子,大呼:过旗者斩!
过旗者斩?
湘军多绕过旗帜,继续逃跑,根本不理会曾国藩。
曾国藩羞愧难当,投水自杀···
还好,属员救起曾国藩,带着曾国藩撤走了···
靖港之战,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惨败了!
陆师何以溃散?湘军的陆师,是比较有纪律性和凝聚力的。
同时期的湘潭之战中,湘军陆师就表现出霸蛮之气,硬是把太平军干翻了。
而这边的陆师,却是迅速溃散,连以死相威胁都制止不住!
这是为何呢?
唯一的区别,就是领军将领的问题!
有纪律性也好,有霸蛮之气也好,都不是要去送死!
如果士卒认为将领是在带他们求富贵、求胜,那么,即使有危险,大家也会奋勇向前!
但如果士卒认为带他们的将领是个“二货”,带着大家去送死,那么,凝聚力就会变成“齐心协力往后退”,霸蛮之气就会变成“不怕军法威胁”···
此战,你曾国藩先让水师冲去挨打,完了再上陆师兄弟,结果陆师兄弟冲起来你浮桥又坏了···照这么个打法,那不就是送死吗?
士卒对将领失去了信心,曾国藩再是喊破喉咙又有什么作用呢?
谈起湘军,人们或者赞叹曾国藩,或者感佩湘人的霸蛮之气,唯独很少评价塔齐布、罗泽南等领军将领的作用。
这显然是不客观,不全面的。
靖港之战,湘军遭遇奇耻大辱一般的惨败!
实话实说,仗打得这么烂,关键是曾国藩这次的表现实在太二了!
水陆联合作战,本应是密切的协同;结果,在曾国藩的指挥下,湘军先以水师单独进攻,后以陆师单独进攻,简直就是在陪对手“练级”···
指挥水师进军,则不考虑气象水文的影响,结果稀里糊涂一波冲,冲进去了却下不来,白白挨了一顿打!
指挥陆师进攻,则浮桥又是豆腐渣···通道都没有,进攻还打个屁?结果基本上连打都没有怎么打,以霸蛮、凝聚力强闻名的湘军,就轻易溃散了!
不客气地说,以临阵指挥而言,曾国藩比赵括更像“纸上谈兵”,完全就是不合格的水准!
所幸的是,曾国藩后来到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来尽量不亲自临阵指挥了,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战略指导、统辖全局的能力!
靖港之败,是曾国藩军事生涯的耻辱!
倘曾国藩当时跳江真死了,那曾国藩就真的是一个“近代赵括”的历史形象了。
曾国藩忍住了靖港之耻,活了下来,“打掉门牙和血吞”!于是,曾国藩后来成了“中兴名臣”。
所以,我们尽量好好干活,不要犯低级错误,不然真的要受到屈辱。
如果犯了低级错误,受到了奇耻大辱,也不要紧!学学曾国藩,搞不好屈辱让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反而是件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