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拒绝参与联合调查的不仅仅是瑞典,德国内政部已经明确表示,德国警方已经完成了针对这起事件的调查工作,并且已经向内政部提交了结论报告,而丹麦则是直接拒绝成立调查组。至此,三个国家都以不同的理由回避了将调查结果分享给别国,其中,瑞典不仅拒绝了透露任何信息,甚至就连北溪天然气管道的直接相关方俄罗斯,瑞典政府也没有表现愿意共享信息的意愿,甚至在最初就已经果断拒绝了俄罗斯参与调查。
瑞典的决定让克里姆林宫极为不满并警告瑞典政府,俄方不会承认任何没有俄罗斯代表参与的调查结论,瑞典的做法已经严重削弱了调查工作的可信度,整个调查工作已经变成了政治问题。俄外交部则告诫瑞典、德国和丹麦,将俄罗斯专家排除在外,俄方将不得不认定为,这种刻意隐瞒的行径其实是在为肇事者打掩护。
其实从结果来看,瑞典此举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模样,不过这也体现了瑞典政府的小聪明。首先,北溪天然气管线被炸,受到直接损失的除了俄罗斯之外就是欧洲,虽然瑞典明确拒绝了俄罗斯参与调查并且拒绝分享调查结果,但此举无疑是在向外界表明,至少俄罗斯不是这起事件的肇事者,否则依照欧洲和俄罗斯几近冰冻的外交关系,断无可能用“高度敏感”作为拒绝公开调查结论的理由。
反过来,能够逼得瑞典政府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来向国际社会表明态度,恰恰证明这起爆炸事件的确不是孤狼作案,更不会是某个胆大妄为的极端组织蓄意破坏,而是真正有国家级力量参与其中的隐秘行动。
一旦将肇事者的范围限制在“国家级”,能够被列入怀疑名单的对象就会大大减少,不过对于瑞典、丹麦以及德国而言,纠结于谁是凶手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场爆炸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的伤害已经不可逆转,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接下来的局面。此前俄总统普京曾公开向德国政府公开呼吁,双方可以使用北溪管线的备用线路,继续履行双方签署的天然气合约,但前提必须是德国政府放松对俄罗斯能源的制裁。面对着普京主动递出的橄榄枝,德国政府第一时间予以否定,并且将供气协议被破坏的责任归咎于俄罗斯身上。
由此可见,爆炸事件的调查结论只能让俄罗斯的怒气找到一个宣泄口,却不能改变欧洲目前缺油少气的困境,而且北溪管线被炸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欧洲国家的严厉警告,若是为了能源安全而修复对俄关系,欧洲今后恐将再无能源安全可言。与此同时,欧佩克组织又宣布了最新的减产计划,势必会让国际天然气价格再度冲上高位,欧洲固然可以将爆炸事件的真相继续隐瞒下去,但摆在欧洲眼前的,是他们无法回避的一系列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