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宾丝丝 执行/杨鑫宇
■ 策划人语
近年来,“非遗热”在中国持续升温。那些曾经艰难传承、隐身角落的古老技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发现并珍视。网上,以全民关注的短视频平台为代表,非遗内容播放量和互动量显著提升,唢呐、苗绣、青神竹编……一项项非遗技艺在年轻创作者的推动下,找到了全新的展示舞台。而在现实中,也许是一次旅途中的相遇,你在木雕师傅的摊位前驻足,抚摸木质小件上见证功力的斑驳刀痕;又或是在某个日常路过的街口,你被糖画手艺人吸引,看着炙热的糖浆绘制出龙飞凤舞的古今传奇。
故宫文创将缂丝工艺嵌入现代设计,让博物馆中的历史纹样再次成为当代“爆款”;黔东南山间的侗族大歌通过流行改编,在“乡村超级碗”中全网直播,赢得年轻听众的热烈掌声……每一项非遗,都像一粒种子,在时间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在当下开枝散叶、一展芳华。2024年的国庆长假,全国各地举办了近千场非遗主题活动,包括非遗精品展、非遗交流展、手工艺制作、民俗体验等。在此,我们邀您一起探寻这些“种子”的生长轨迹,聆听历史回声、展望未来前景,共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杨鑫宇)
■ 本刊立场
非遗是文化传承,更是生活方式
● 杨鑫宇
任何人类族群的文脉,都不可能仅由器物、建筑、城池等有形的事物所铸就,唯有将文明融合、嵌入在一代代人的生活与实践之中,其灵魂与内涵才能传承至今。而在这一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扮演的角色,正是将文明与普罗大众相连接的独特媒介。
对一个文明、一个民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资产。只有结合时代趋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各种途径,更亲近、更深刻、更自然地融入人民生活,非遗才能不被遗忘、得到理想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体验:用双手触摸文化的温度
近年来,“非遗+体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模式。这种方式让人们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与古老技艺产生深刻共鸣。
手工类非遗的体验是“非遗+体验”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比如,在山东潍坊的风筝制作体验活动中,游客可以在专业的风筝匠人指导下,亲手尝试这一项传统技艺,体验完整的制作流程。
潍坊风筝作为中国风筝文化的重要代表,以其精致的扎、糊、绘、放四艺闻名。扎风筝骨架时,需要把握竹篾的柔韧度和支架的平衡,糊风筝面则讲究细致均匀,绘制时更要用心雕琢,每一笔都需要结合风筝的形态与设计。一番用心过后,体验者将亲手制作的风筝放飞的那一刻,其成就感自然无与伦比。
通过这种体验,游客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风筝的艺术价值,也会对其背后的文化意涵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观赏到动手的转变,使得传统风筝这一项非遗技艺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徐州植物园里,一场结合非遗与科普的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参与者的关注。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植物拓染,将自然中的花草通过拓印技术固定在帆布包上,保留了植物的形状和色彩。这样的体验,不仅让孩子们与传统手工技艺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也使他们在实践中学到了关于植物的科学知识。将教育与非遗体验相结合,不仅能调动未成年人的好奇心,提升其参与感,也让科普教育的内容和相关非遗本身都有了更强的吸引力。
各地的传统节庆类非遗,同样以体验感令人印象深刻。这类非遗体验更注重将人们带入某种氛围中,让他们在全方位的互动中感受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以云南的泼水节为例,每年四月中旬,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汇聚到西双版纳,一起参与傣族人民的传统节庆活动。在泼水节期间,人们相互泼洒清水,寓意为洗去烦恼、祝福平安。游客不只是观看,而是成为节庆活动的一部分,与当地居民一起欢庆,在“互泼”中获取成为“本地人”的“体验卡”。这种节庆体验将文化从静态的展示转变为动态的参与,让人们在欢笑中感受到非遗之美。
“非遗+体验”模式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更在于它实现了文化的“可触摸性”,让非遗从博物馆的橱窗走进现代人的生活。通过动手制作或亲自参与节庆互动,让人们从感知、参与到认同,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多层次传递。随着更多非遗体验项目的开发与推广,相信这种模式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发挥作用,让非遗成为更多人日常触手可及的文化生活。
很多时候,普通人对非遗的体验式接触,看似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但其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这一次交互,而更在于为体验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只要一项非遗本身具备独特的魅力,即便仅仅是一次旅游中的偶然接触,也足以在体验者的内心埋下一颗种子,乃至于让人觉醒新的内在属性,养成一门未曾想到过的兴趣。
当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非遗专家,但只要体验过,哪怕只有浅显的理解,也足以让人对非遗产生热忱,进而形成非遗传承的一份助力。从这个角度上讲,“非遗+体验”的普及度越高,就相当于给非遗培养出了越多广义的“传承人”——只要有心,你我都可以。
非遗+文创:传统技艺走进日常生活
近年来,“国潮”席卷天地,非遗与文创的结合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一大亮点。将非遗融入现代日常生活场景,不仅满足了年轻一代对文化消费的新需求、丰富了民众的消费选择,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从受众兴趣、市场规模、非遗落地形式等多个方面来看,这一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国潮”的助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古老的非遗视为时髦的文化符号,进而在对潮流的追逐中爱上非遗,以近年火爆的敦煌主题的文创产品为例,不论是将飞天形象融入生活用品设计中,还是利用壁画元素开发出独特的文具和饰品,不仅展现了敦煌深厚的历史魅力,也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年轻了起来,激发了许多“E世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广受欢迎的故宫文创也是一样,不仅将故宫元素融入时尚配饰、生活用品中,也通过线上推广与互动,迅速打入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市场,顿时突破了古朴庄重却也有些老气的固有形象。“网络上新”的成功,更让人看到非遗在文创领域与现代设计理念、现代营销思路结合迸发出的巨大潜力。
非遗文创在市场规模上的增长也尤为显著。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板块,而非遗文创更在其中表现亮眼。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通过举办各类文创大赛、博览会等活动,积极推动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例如,上海举办的“国潮文创设计大赛”不仅鼓励设计师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场景,还通过孵化平台与市场对接,为优秀作品提供生产和销售渠道,有效促进了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转化。
非遗文创的落地形式日益多样化,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从最初的手工艺品、服饰到如今涵盖日用百货、数字文创等多种产品形式,非遗文创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创也在不断探索跨界合作的新模式,开发出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比如,有老牌丝绸企业与知名设计师合作,将非遗丝绸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推出以传统工艺为底色,而又具有现代时装版型的高端丝绸服饰系列,不仅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也在国际市场亮出了一张亮眼吸睛的“中国名片”。
说到底,所谓文创,关键在一个“创”字。对一个将“创”字写在名字里的产业而言,即便罗列再多已有的创意形式,也不可能对其潜在的创新路径悉数列举。非遗的数量无疑是有限的,其具体内容亦有其固定的边界与规范,但是,一旦非遗踏入文创的世界,便拥有了自由展开拓展、嬗变、嫁接、衍生的无限空间。
非遗文创花团锦簇,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套用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语——文创产业对非遗的开发尚不足1%。这是文创本身的属性使然。毕竟,穿越回十年前,如今大红大紫的文创还是个令社会感到陌生的新词,又有谁能想到,看似“老气”的非遗,能与之发生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相信非遗文创将继续以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方式,为历经千百年沉淀的文化精髓注入鲜活的时代元素,使其历久弥新,传递给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文化的人。
非遗+科技:前沿创新赋能文化传承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当这些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遇,古今碰撞飞溅的火花,往往具有“1+1>2”的力量。科技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得到传承发扬。
近年来,不乏非遗项目借助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在广州,广彩瓷烧制技艺VR游戏将采集到的广彩瓷烧制技艺相关数据进行信息与图形的整理和处理,并在虚拟实景中再现广彩瓷工坊的历史情境。在虚拟环境中,体验者不仅能够亲身参与制作过程,还可以近距离欣赏广彩瓷作品。这种情境化的互动学习模式,不但提高了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还为广彩瓷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在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上,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虚拟拱门展示颇具创新思维。借助AR技术,游客可以“触摸”虚拟的琉璃塔拱门,激活门上的雕刻装饰,了解每个雕刻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通过这种互动式体验,游客仿佛亲临现场。这种将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方式,不仅增强了文化体验的互动性,也让文化遗产的故事更加生动、立体。
人工智能技术也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I不仅能够对非遗技艺的流程进行智能分析,还能够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度解读。AI技术还被用于打造智能导览系统,游客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和手势控制,与虚拟展品进行互动,获取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前沿科技的数字化赋能,不仅使非遗的展现方式更富趣味、更加可及,也为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保护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从互联网浪潮到人工智能革新,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不只关乎技术本身,而是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需求紧密相连。
传承非遗,听起来似乎是一项“面向过去”的事业,但是,再古老、再传统的非遗也是呼吸着的、能够与时俱进的鲜活存在。拥抱技术进步、解锁全新形态,与延续非遗传统并不矛盾。就像一曲足以传世的古典音乐,不会因为其分别出现在不同时代的音乐厅、留声机、CD机播放器、音乐APP中,而产生本质上的差异。在某些领域,新兴技术的加持甚至可能对非遗保护形成颠覆性创新意义。
当然,VR、AR等技术在具体应用中仍面临挑战。一方面,非遗本身具有高度的文化性和地域性,需要通过与传承人深度合作来准确还原其精髓。另一方面,许多非遗项目,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的项目,仍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技术支持,难以将处于时代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其中。因此,如何平衡数字技术与非遗文化本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避免技术“异化”非遗,一方面加强技术的普惠性,仍是未来需要探索的。
随着VR、AR、AI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非遗+科技”的组合将在更多领域取得突破。许多我们今天尚且只能想象的技术,或许也会在未来落入现实,打开更大的局面。
在“非遗热”中回归精神本真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的热度不断攀升,从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承人网红”,到层出不穷的线下非遗体验活动,从传统工艺化身文创“爆款”,到节庆民俗的全民参与,非遗已成为大众生活的时代潮流。
“非遗热”的背后,显然不仅是文化消费和体验的升级,也体现着当代国人的某种深层追求。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非遗在国人的文化传承与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如何参与塑造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非遗之美,也关乎国人向内的文化身份认同。
从外在来看,“非遗热”的兴起,无疑与当代社会对文化消费的重视密切相关。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非遗元素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与个性风格,以“国潮”为标签的文创产品,迅速占领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图谱。故宫文创的火爆、敦煌元素频频亮相,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类非遗主题展览和体验活动,都印证了这种现象的广泛性。
非遗消费市场的火爆与相关文化要素的流行,终究是“果”而非“因”。就产业发展而言,这些现象当然具备研究分析的价值,也值得每个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为之欣慰、振奋。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深刻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还需将目光着眼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发掘出“非遗热”这一外在现象背后的内在根源。
立足全球视角,放眼望去,从20世纪到21世纪,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分东西南北,都次第出现了回顾历史,对自身文化“寻根”的社会潮流。这是其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浩浩荡荡的现代化浪潮,让各个国家的城乡面貌与生活方式焕然一新。尤其是以追赶发达国家为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在相对短的时间段内实现了飞跃式的进步,其社会结构也时刻发生着宏大嬗变。在这种背景下,转身回望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试着通过文化寻根捋顺历史传承的脉络,抛下固定自我认知的“锚”,为个体寻找可供其安身的精神家园,同时凝聚社会集体共识,自然会成为一种共通的选择。就此而言,我们不妨将这一文化现象称为一种“根脉情结”。
具体到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踏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经历了数十年的高水平经济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也迎接了数波足以改写大众生活常识的社会进步。人们一方面意识到文化传承和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逐渐摆脱了对一体化、现代化的“迷信”,开始在文化根脉中追寻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宝藏”。这种追寻,折射出的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集体情结。
这种“根脉情结”,必须有富含历史底蕴的寄托对象,而非遗正是其理想标的。我们需要一种更深的力量来维系我们与土地、与历史的连接,非遗正是最好的象征——那些流传百年甚至千年而不朽的技艺、节庆、风俗、习惯,不只是历史的遗存,更是我们理解中国、理解中华民族、理解生活、理解自己的窗口。
当那些与我们血脉相连的文化符号,以美好的样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一股感动便会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这其实是一种象征符号带来的通感,对认同中华文明、想要寻根的人而言,非遗中的文化元素和我们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紧密绑定在一起。因此,只需一点点感官触发,一股令人倍感温暖、亲切的传统文化信息洪流,便会随着对非遗的感知和体验,涌入我们的心灵。
这样的瞬间,可能是我们触摸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时,仿佛看到这片土地过往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也可能是我们聆听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时,仿佛和先辈们过上了同一种已经消逝于历史长河中的日子。这就像在一个飞速变化的城市中,人们对老街、老店的依恋——那些承载着时间痕迹的场景事物,可以成为我们在现代化迷宫中寻找精神安定感的出口。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也正是如此。它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东西不会被抛弃。那些古老的技艺、节庆和故事,仿佛是一条隐形的纽带,将我们与遥远的过去连接在一起。
非遗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化象征性,更在于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陶瓷、漆器、刺绣、织染……种种令后人击节赞叹的技艺,在其诞生时,显然不是为了成为“文化遗产”而存在的。
它们源于古人的日常生活,同样可以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找到归宿,同时给予我们精神寄托。一段以紫砂壶冲泡功夫茶的午后时光,一场穿着传统汉服的City Walk,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古怀旧,更是将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而使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仍在我们心尖流淌的美好实践。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非遗热潮的背后,依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面对非遗文化传承中的种种困难,如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接班乏力、市场化过程中的异化风险等,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传承,是每个关心非遗事业的人都需思考的问题。对此,社会不能满足于“非遗热”当下的热闹,而更应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真正让非遗文化永续发展。
对此,社会不妨从文化教育的角度切入,将非遗更多地融入教育实践之中。非遗不仅是一种历史遗产,也是当代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需要被展示、被消费,更需要被理解、被学习。近年来,各种非遗进校园、非遗公开课、非遗研学等活动逐渐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年轻一代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文化知识,更能主动地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不过,我们也不必太过为非遗的前景担心。千百年来,多少代中国人从来没听说过“非遗”的概念,不也自发地将这些文化瑰宝留存、发展下来了吗?就在十几年前,非遗传承事业一度看起来那么艰难,不也因为新一代青年的喜爱与热忱,自然而然转危为安了吗?或许,这种顽强不屈、愈陈愈盛的生命力,就是非遗真正的魅力之所在:它自身蕴含着时间沉淀下来的强大力量,也让我们在面对未来时,有勇气和智慧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为己所用。
希望形形色色的非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依然能保持坚韧的生命力,为我们提供理解生活、理解自己的独特视角。愿它们成为一盏盏灯火,引领我们在繁华的现代生活中依依不断回望我们的来处,更勇敢更从容地奔赴我们的未来。
■ 背景·盘点
爱上非遗的千百种理由
泱泱中华大地,历经千年传承,形形色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处不在,早已深度融入我们的历史源流与日常生活。放眼全国,非遗在各地、各领域呈现出来的形态亦是五光十色,以种种不同的方式让人为之动容。非遗之美,从来没有统一的定式,正因其丰富多彩,人们才有了爱上非遗的千百种理由。
在旅行中,一次次遇见非遗
● 林树心
在我记忆的某个角落,总是闪现出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那个清晨。
那天,我站在吊脚楼的木栏杆旁,静静聆听着从远处广场上传来的苗族古歌。对苗寨而言,这只是每天例行的一项仪式,以具有当地特色的方式向全体游客道一声早安。但在大西南山间的茫茫晨雾之中,我仿佛听出了那旋律来自遥远的时光深处,透过层层叠叠的山峦,缓缓流淌到了今天。
非遗的魅力正在这里,它让我从浅层的视觉感受,进入到更深的心流体验当中。
当我坐在苗绣坊中,看着那些苗族妇女用娴熟的手法绣一幅幅图案时,我感受到的除了她们的精湛技艺,更是一种对世代传承而来的生活方式的热爱与信仰。那一刻,我的旅行与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建立了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结。我的行程或许短暂,但一针一线之间,编织出的是长久的精神羁绊。
后来,在南京的秦淮河畔,我再次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那天晚上,游船顺着灯火璀璨的河面缓缓前行,耳边不时传来阵阵撩人的评弹小曲,岸边的街巷里,从市井气息浓厚、传统韵味十足的绢花、糖画、老虎鞋,到巧夺天工、优雅精致,但又并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南京云锦、金陵旗袍,各色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我不由得想起白天在夫子庙遇见的雕版印刷艺人。他认真地为我展示每一个印刷环节,刻板、上墨、拓印,那一刀刀、一笔笔,仿佛在纸张上复活了历史的痕迹。
这座六朝古都的前尘往事时常令我心向往之,但相比于史书的记述,非遗的加持,更让南京的历史底蕴“活”了过来。
这样的体验,深深地改变了我对旅行的理解。过去,我常常觉得旅行是去看那些与众不同的风景,然而,与非遗的一次次“遇见”让我明白,真正让旅行变得有意义的,是那些让人沉浸其中的文化体验。
非遗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旅程,更让我们在每一个地方停下脚步,去倾听、去感知那些被时间和生活打磨的故事。它们不像博物馆里的展品那般隔着玻璃,而是鲜活地流淌在最真实的生活之中。
不久前,我去了一趟大名鼎鼎的“瓷都”景德镇。在那里,我发现非遗体验还可以更加生动而多样。那里的陶瓷不再仅仅是供人欣赏的物件,而可以成为一种让游客与泥土亲密接触的生命体验。
还记得我在一个陶艺作坊里,亲手尝试拉坯的经历。尽管最后捏出来的小杯子并不完美,但我深深感受到,那些看似简简单单的拉坯、上釉,背后却蕴藏着无数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手中的陶泥仿佛有了生命,在指间变幻成形。这座小城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把非遗变成了当代艺术的一部分,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技艺。
每一次的非遗体验,都让我的旅行变得更有层次,也更有回味。它们不仅是观赏的对象,更是与我们对话的文化媒介。
旅行中,见非遗,是缘分,也是享受。当我们与非遗不期而遇时,它们会用独特的语言,向我们诉说历史的厚重与不断焕发的活力,让每一次相逢,都成为一次心灵的邂逅。
飒飒的英歌舞“火”出圈
● 胡印斌
激越的鼓点、灵动的走位、变幻的阵势……这是英歌舞,飒得让你看了第一眼就停不下来。
大概是从2023年春节开始,这项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艺术、国家级非遗表演,就“火”出了圈,让很多人记住了它的名字。接下来,英歌舞走出广东,走向全国,也走出国门,到英国、泰国、新加坡等地倾情表演。
“为一场英歌舞奔赴一座城”,也成了很多人涌入揭阳的充足理由。
作为传统文化的英歌舞,那么刚健,那么跳脱,那么契合现代人对力与美的追求,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当然有,如今呈现在大众面前的英歌舞,早已经过了方方面面的焕新改造,不再是“原汁原味”的英歌舞了。
在程序上,英歌舞在近代即已形成前棚、中棚、后棚的完整表演程序。前棚是主体部分即英歌舞部分,中棚为地方传统小戏表演,后棚为武术表演,而现在的英歌舞多放弃了中、后棚的表演,或将其融入前棚,全力表现前棚英歌舞部分。
在形式上,英歌舞已从古籍中所载的“唱秧歌”“唱莺歌”演变为边舞边唱,如今则只舞不唱。具体到动作套路、艺术呈现、视觉元素等,则不断吸纳各种元素,传统武术、现代街舞都融汇其中,既有英歌舞原有的阳刚之美,又增添了现代色彩。
具体到不同的英歌舞队,也都在求新求变。像厚洋聚义英歌队,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摸索独特的步法、身法、阵法;而像富美青年英歌队,则将英歌舞节奏编排为“快板中的快板”,一般快板英歌1分钟只有130拍,他们能达到140拍以上,以快求胜。
女子英歌往往更飒,儿童英歌则突出一个“萌”字,这些沉浸式的表演,带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直至你也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英歌舞的故事原型,依然是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依然是时迁、宋江、卢俊义等一众角色,依然是彩妆、戏剧等呈现方式,但早已超越具体的故事、人物和形式,而呈现出激昂澎湃、震撼人心的壮阔之美,渲染的是一往无前、斗志昂扬的英雄精神。
英歌舞的这些变化,厚植传统,紧扣时代,体现了传统非遗文化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融入生活的努力。这也是英歌舞从历史中走来,一直创新求变、推陈出新的基本轨迹。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光大。
传统文化不该是循规蹈矩的固化形态,也不该是束之高阁的不传之秘,而应该是流动生活的一部分,现代表达和活化利用,永远不会唐突文化,而只会让文化变得更丰盈。这样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这也让人想到广府文化、岭南文化的传承。数百年来,岭南越人与中原移民融合,衍生出以粤语为母语的广府人,创造了灿烂的广府文化、岭南文化,并在持续的南北交流、中外交往中,形成开放、包容、创新、务实等精神气质。没有变化,能成吗?
英歌舞的现代性创新,与这些精神特质一脉相承。正是因为契合了开拓进取、奋楫前行的时代精神,飒飒的英歌舞在新时代火出圈,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长沙非遗在节日里“活”起来
● 斯斯
长沙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文化城市,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面塑、望城剪纸、望城皮影、浏阳夏布……长沙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积极探索“非遗+文创”“非遗+展演”“非遗+体验”等新业态,不仅助推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也为文旅消费释放了新的活力。
节日期间,体验非遗传承人的“绝活”,已成为长沙的亮点。那些传承了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节日的标志性符号。丰富多彩的非遗主题活动使节日气氛感更浓更足,凸显了非遗对于节日的独特价值。
2024年的春晚和元宵晚会上,长沙非遗元素大放异彩——湘绣、湘剧、民间剪纸、长沙花鼓戏、长沙弹词、浏阳花炮制作技艺、臭豆腐制作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面人(长沙面塑)、宁乡糖画等纷纷亮相。
2024年的国庆节,位于人潮汹涌的太平老街的“地道长沙民艺馆”更是推出非遗项目展演、非遗作品展示、非遗技艺体验等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游客和长沙市民。
现场展示柜中的“关公骑战马”“龙腾飞跃”等“金杵面塑”作品是长沙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陈金成耗时数月完成的。
不同色彩的面团在陈金成的手中几经捏、搓、压、揉、掀,用小塑刀通过点、切、刻、划,塑出人物的身躯、四肢、头面等,再披上发饰和衣服,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塑造而成。“过去我只觉得用面团做出来的作品好看,现场看了大师的精彩表演,更令人惊叹。”“金杵面塑”的神奇手艺引来众多围观者称赞。
长沙棕叶编、吹糖、掐丝珐琅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在现场进行特色非遗表演。一片棕叶,通过撕、拉、绕、穿、扎等手法,变成一只只蚱蜢、蜻蜓,或是玫瑰花。棕编之巧,与湘绣之美、菊花石雕之奇,并称“长沙三绝”。非遗传承人王仲平从10多岁开始接触棕编,对这门民间技艺有着深厚的感情。“棕编入门简单,但很难做成精细的工艺品。”王仲平一展棕编绝技:普通的棕叶,经他巧手编织,很快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动物。今后,王仲平打算创新胸针、耳环、戒指、手镯等棕编文创产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地道长沙民艺馆”内,一边的“非遗+展演”人气值拉满,另一边的“非遗+体验”则充满了欢声笑语。空白的团扇,在浸满颜料的水里过一下,就有了一个清雅的画面,让驻足观看的孩子们惊喜连连。选版、上墨、拓印,年轻的游客纷纷化身手艺人,体验着拓印年画的乐趣。馆内还提供了拓印年画、演绎皮影、绘制泥塑等。这些项目简化了繁杂的工艺,让长沙市民和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目前,长沙有9项国家级非遗、44项省级非遗、132项市级非遗。它们中有活色生香的民俗文化,有原汁原味的本土技艺,有声名远播的地域风情。长沙非遗作为城市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已成为可消费的文创产品、可体验的生活方式、可展演的文化景观、可共鸣的价值认同。长沙非遗正在向世界展示其鲜活生动的一面。
以糖为墨,挥洒甜蜜艺术
● 西西
四川省彭州糖画非遗传承人李贵云结束了在沙特阿拉伯40余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李贵云现场表演了糖画技艺——一张小桌、一口正在加热的熬糖锅、一把小铲、一把小铜勺、一捆竹签,这是李云贵制作糖画的全部工具。他表情轻松,动作舒展,下手“快、准、狠”,把“中国年”“彭州美”“龙腾盛世”等糖画完成得精美绝伦,外国友人惊得“目瞪口呆”,竖着大拇指喊着“amazing ”!
手艺精湛的李贵云来自一个“糖画世家”。30多年前,李贵云拜自己父亲为师,立志传承糖画技艺。糖画对父辈那代人来说,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而对于李贵云来说,他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那时,李贵云和父亲加入了刚刚成立的“民间糖画艺术协会”。有了协会作为纽带,成都周边诸多的糖画艺人,也开始相互往来,相互切磋技艺。在李贵云看来,爷爷和父亲那一代的糖画技术一直缺少进步空间,而自己因为文化知识少,创造力也受到制约,赛场成为李贵云最好的学习地。因此,每当有糖画比赛,李贵云就满场跑,他可不是去看热闹的,而是悄悄地向参赛的糖画艺人偷学技艺。
在赛场上,那些师傅们有着别出心裁的创意——立体的花篮、龙凤、自行车,也有创新的手法——拼接、镶嵌。这些糖画技艺的创作,逐步打开了李贵云糖画想象的大门,也让他找准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1988年,李贵云和几个年轻的糖画艺人到北京参加民间艺术节,闲暇时间去逛了逛北海公园,没想到这一逛居然逛出了灵感:“气势磅礴的九龙壁也可以用糖画来表现啊!”回到成都之后,几个年轻的艺人就开始研究、绘制立体糖画龙的图纸,大家还大胆地向成都灯会提出申请,希望作品能够在灯会上呈现。
从搭建20多米的骨架到熬制两吨的白糖,李贵云团队8个人分工合作,熬更守夜,花了三天两夜的时间让一条26米长的糖画灯笼亮相成都灯会。李贵云回忆,当时这条立体糖龙的龙甲都用了近千片,造型栩栩如生,糖龙消息一出,好多人都前来观看,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条腾云驾雾的龙,居然是用糖做的。
有了这次经历的李贵云更加努力悉心学习,结合自己的糖画技艺,认真借鉴他人的经验。立体的、平面的、版画的……通过长期摸索,李贵云创作的糖画龙样式已多达百余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潜心研习糖画技艺的李贵云在第六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传统新生代传承人竞技成果展”中荣获(糖塑)新生代工匠之星称号。现在,李贵云带出来的徒弟多达百余人。
如今,让李贵云最津津乐道的是作为新时代的糖画艺人,祖辈技艺在他们这一代有了创新。“老匠人绘的糖画大多是线条为主,通过点线的勾勒展现生动图案,而现在我们通过勺背的灵活运用,不仅能绘制平面图画还能完成各种3D造型。我们还必须创新,创作作品需要与时俱进。”
李贵云说,民间艺术不能脱离群众,他在潜心研创的同时,还会坚持出摊画糖画,让这份看似简单的甜蜜事业,成为更多人难忘的甜蜜记忆。